动态
国家半导体基金减持公告(国家半导体基金减持)
减持三大半导体龙头,千亿巨头在列,国家大基金释放了什么信号?
我觉得释放了半导体行业不被看好的信号,也许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并不好,所以这些基金才会减持。
长电科技:业绩持续爆发式增长,股价已企稳或将开启新一波上涨?
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集成电路封测作为芯片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是实现半导体国产替代路上必须攻克的一关。
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后, 全球经济复苏远超预期,5G、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迅速,相关产品的需求量激增 ,释放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长电 科技 为核心的封测巨头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特别是 在长电 科技 长期下跌的背景下,其股价有望实现扭转,或将企稳回升 。
公开资料显示,长电 科技 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分立器件制造销售等。 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 ,公司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通讯、家电、资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众所周知,我国三大封测巨头分别为长电 科技 、通富微电和华天 科技 。
那么,相较于后两者,长电 科技 又有哪些优势?
一、无可匹敌的行业龙头优势;
截止3月11日收盘,长电 科技 、通富微电、华天 科技 的总市值分别为461亿元、232亿元、363亿元。
相较于后两者,长电 科技 的市值更高、营收占比更大、净利润更多。
事实上,长电 科技 作为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封测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方面已经跻身全球封测行业的第一梯队,无论是从技术的全面性或先进性来看在国内均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特别是2022年注册制即将全面施行,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必将更多地涌向行业龙头。 届时,作为封测龙头的长电 科技 有望获得溢价。
二、较低的估值、良好的基本面;
作为封测龙头,长电 科技 目前的pe仅为16.33,相较于通富微电的24.28、华天 科技 的25.95, 目前估值为封测三巨头中最低,与其行业龙头的位置严重不匹配 。
1月24日晚间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显示,公司2021年净利润预计为28亿元-3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4.72%-136.2%,业绩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
近年来,长电 科技 净利润增长的同时,公司的国内市场市占率也在稳步提升。
中国半导体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封装测试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8%;2021年1 3季度中国封装测试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8.1%。
公司同期的收入增速分别为2020年的28.2%,2021年1 3季度的16.8%, 均远高于国内封测市场平均增速 。
三、公司新建项目逐步投产放量,研发产品不断推出,业绩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1年底,长电 科技 发布公告,位于江苏宿迁苏宿工业园区的新厂正式投入量产。
随着新建项目完成试生产,正式进入量产阶段,长电 科技 宿迁工厂的产品组合和制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升级 ,在不久的将来会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芯片成品制造解决方案,成为推动长电 科技 业绩增长的强大动力。
除了在新建厂房提升产能外,公司还持续在技术研发领域加大投入,以提高公司产品的 科技 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 公司已具备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的封装和测试能力,并且已批量供应光伏和充电桩等行业 。
可以预见,“产能扩张+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将会成为双引擎共同推动长电 科技 的营收迈上新台阶,也将大幅提高长电 科技 的盈利能力。
四、国家大基金已完成阶段性减持,股价正处于 历史 低位;
自2020年10月15日至2021年11月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共减持长电 科技 5%股份,持股比例由19%降至14%。
而在此期间,长电 科技 的股价由37.77元跌到了32.42元,跌幅达到了14.1%。
受大盘拖累,以及半导体板块整体调整等因素影响,长电 科技 的股价目前仅为25.88元,相较于大基金减持完毕时的股价,涨幅仍高达20%。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大基金减持了5%的股份,但 仍然持有长电 科技 14%的股份、仍然是长电 科技 第一大股东 。
减持并不意味着国家大基金不看好长电 科技 下阶段的发展,而是为了让国家半导体行业更好地实现整体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大基金二期开始逐步布局的背景下。
那么,长电 科技 就真的是完美无缺的吗?
答案显然不是。
当前A股市场上,各个白马股的股东人数激增,如中国平安、格力电器、三一重工等。
长电 科技 自然也不例外。
自19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公司股价的飙升,长电 科技 的股东人数也开启了一路上涨的模式。
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长电 科技 的股东人数达到了36.47万,较19年股东人数低点增长超过250%。
最新披露的基金四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16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持有长电 科技 ,持股数量环比上季度降低34.4%;持股市值环比减少2.31亿元。
从上述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到, 长电 科技 的筹码逐渐转移到散户手中。这是所以白马股的通病,也是当下长电 科技 股价上涨的最大阻力。
随着长电 科技 逐步聚焦高附加值、快速成长的市场热点应用领域,以及新建产能的投产放量,公司的业绩不排除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公司股价却大幅下跌。
这使得长电 科技 的投资价值更加凸显。
那么大家怎么看长电 科技 下阶段的走势?
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见解!
国家半导体产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减持是否需要发公告
是不需要公告的。
减持就是卖出股票的意思,由于公司大股东持仓成本很低,因此他们减持股票就意味着套现,抛售的股票需要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接单,加上他们持有的股票数量很多,所以减持会增加二级市场的股票数量,减少现金流,意味着股价短期内下跌的概率大,投资者应当以观望为主。
大基金为何开始减持潮?
半导体和芯片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股东们正在利用这一形势。作为大股东的我期基金也开始现金流通股盈余有序退出。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庞大的资金流动盈余或超过600亿美元,使富有的资金流动盈余,再加上提现期的到来,持有现金流动盈余是无可指责的。此外,在有序退出第一阶段后,第二阶段融资2000多亿元开始接力,已向多家企业大举投资。
在减持计划公布之日,该大基金持有京方8%的股份。减值是大基金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独立做出的决策。大基金持有兆易创新7.31%的股份,减持是为股东实现良好回报;大基金持有安吉科技11.57%的股份,是在IPO前收购的,减持是为了收回投资成本。据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9月全国基金第一期成立,2018年完成基础投资,撬动5145亿元地方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IC产业资金约6500亿元。项目覆盖IC行业上下游、制造、设计、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环节。
从大基金一期的投资时间节点来看,不难发现大基金的投资已经进入了回收期。自2019年以来,大基金频频宣布减持。例如,2020年6月,大基金减持了它们在京方1%的股份。去年3月和7月,大基金总共减持了该公司2%的股份。2020年6月,这家大基金减持了其在三安光电 2%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1年大基金开启了新一轮的减资,但近年来,第二期大基金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行动可以看到,分别投资于深科技的佩顿存储封闭测试、长鑫存储的DRAM 、紫光展锐 、中芯国际北京合资线路项目和中芯南方项目。
国家大基金二期于2019年10月22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41.5亿元。大基金并没有从整体上退出半导体领域,而是进行了结构调整。角色转换是大基金经常减持的原因之一。他们不与前两类机构竞争非“国家战略级”项目,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定位,专注于上游的瓶颈项目,从而提供更多的及时帮助,增加更多的效益。前期公开资料显示,基金二期将投资集成电路设备材料布局。
国家大基金突然减持三大半导体龙头!千亿巨头在列,什么信号?
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肯定是与世共睹的。我们国家的变化,用肉眼就能看得出来。可谓是日新月异!不过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在技术含量低的领域,我们已经逐步赶了上来。但是在高精尖的相关领域,我们还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不管是华为事件也好,还是中芯国际事件也罢,都是说明我们在技术核心领域还是被别人卡着脖子。
国家为了支持我们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也是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更是在2014年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是投资了很多国内的半导体公司。对于这次国家大基金突然减持三大半导体龙头的行为,其实属于正常的业务调整。不是说,国家不重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了,而是国家需要在更多范围内扶持更多的半导体行业,激活半导体行业积极向上的活力。
一、大基金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从2014年开始运作,当时投入的行业主要在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包括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现在国家大基金一期投入的公司,除了极少数未实现盈利意外,很多都已经变成了行业龙头企业。像这次大基金减持的企业就是封测行业龙头晶方科技、闪存芯片行业龙头兆易创新以及半导体材料行业龙头安集科技。
这些企业已经快速地发展起来,现在国家大基金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过,国家大基金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也是,国家大基金减持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大基金二期继续投入半导体行业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一期,还持续推进了二期。在二期当中,国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样投资的方向就是半导体行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中芯国际、长川科技、深科技等上市公司,都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大力支持。
三、半导体行业持续被看好
国家大基金的减持行为,就是为了可以在获得可观回报的情况下,去支持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半导体行业,加入良性发展。
国家大基金虽然进行了减持行为,但是他们持有的股份还是很大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基金也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逐步退出,这样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半导体行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在半导体行业,我们国家企业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在这样关键的时期,国家大基金只会提供更多的帮助,而不会已走了之!
各位,对于国家大基金突然减持三大半导体龙头这件事,您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半导体行业因全球性芯片缺货再次疯狂起来,如何抓住机会实现产业跃迁?
不可能进行产业跃迁,半导体行业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没接触过的人贸然进入这个领域,只是投钱而已。
我国半导体行业现状
沉寂多年的半导体行业,因为全球性芯片缺货再次疯狂起来。
对中国而言,紧迫程度则更甚。自中兴、华为事件开始,芯片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需求裹挟着爱国情绪逐步爆发。在产业端肩担重任的同时,资本闻风而动——逻辑很简单,中国要摆脱“卡脖”语境,重塑本土的半导体产业链,这其中必然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芯片代工厂龙头台积电总营收达1.34万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020亿),营收高于绝大多数科技公司的市值,但其购买一台ASML生产的先进制程顶级EUV光刻机就要花费1.4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74亿元)。如果这样的设备、技术能够自强,产业的势能将无限放大。
芯片狂潮来袭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水大鱼大,泡沫也大。武汉弘芯、成都格芯、贵州华芯通等芯片烂尾项目敲响行业警钟,而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芯片的热情丝毫不减。
一位知名FA(财务顾问)机构创始人表示,市场上50%的机构都在看半导体,这已然成为投资人见面的必聊话题。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FA科技板块负责人告诉「资本侦探」:“有个项目,投资人连创始人的面都没见过,直接发出去4亿的TS(投资意向书)。更多的投资人则为抢不到好项目发愁。”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场盛筵刚刚开席后不久,资本阵营里出现了观点分化,市场也悄然起了变化。
一级市场如火如荼,但二级市场显然对这件事多了许多冷思考。近期更是出现了一波芯片概念股的集体下跌,甚至有分析师认为半导体将进入下跌期。
存量的半导体上市公司正在疯狂的解禁。解禁意味着减持的可能性,减持则意味着市场上供给出来的股票变多了。
一方面是国家大基金。
三大半导体龙头上市公司晶方科技、兆易创新、安集科技发布公告称,国家大基金将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2%,减持金额分别为5.63亿元、19.78亿元、3.69亿元,合计近30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减持的原因是国家大基金的投资已进入回收期,现阶段正有序减持回收资金。大基金一期成立,股东包括财政部、国开金融等机构,是为扶持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其投资计划为15年,分为投资期、回收期、延展期各5年,如今资金回笼是正常流程,此后,新设立的大基金二期将继续投资半导体市场。
当然,大基金的减持还在继续,伴随着企业情况陆续达到大基金的退出要求,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减持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是小非(5%的非流通股股东)。“很多PE机构赚了钱要「跑路」,导致供给又变多了,估值下压。”
例如中微公司的小非公告出来清仓式解禁。去年7月,中微公司合计约1.94亿股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约占公司总股本的36.27%,24日公司公告显示置都(上海)投资中心、嘉兴悦橙投资、嘉兴创橙投资等九家原始机构股东计划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减持公司股份,这九家公司合计持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