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财经资讯

关税暂缓期推至8月,中国政策加码概率走低

时间:2025-07-08 19:20 阅读:

  网表示:“关税暂缓到期后,预计针对部分国家的谈判将延期,特朗普仍将以谈判-施压-让步-反复的政策节奏为主,其态度不会一味强硬,亦不会彻底软化,而是根据国内各派利益集团的动态博弈、国际谈判节奏和自身竞选需要灵活调整,关税极端性明显小于4月。”

  表示:“大家的确非常着急,因为不知道关税暂缓期结束后那一秒将面临什么样的关税水平。”

  元太科技是全球电泳式电子纸显示技术的供货商之一。电子纸价签是第一大应用终端,据元太科技的观察,电子纸价签以海外市场为主,主要是欧洲市场,随着关税摩擦的升级,美国市场也进入了加速导入期,穿透率大约为9%。

  而中国则在过去几年间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电子纸的策源地,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电子纸应用终端目前在记录的、被使用的应用终端出货量已达到3.79亿片,同比增长23.4%。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将近96%的电子纸模组在中国制造,辐射全球电子纸模组生态供应链。

  “今年的出货量肯定会更多,主要是高关税的预期下,我们的前四大客户都在催,让我们能交多少就交多少,这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也是因为对关税存有忧虑,不仅是电子价签还是阅读器,下游的用户都在催交付进度。”刘森华表示。

  电子纸行业的感受大致是过去90天中美经贸在高关税被提出又暂缓的一个缩影。高额“对等关税”的暂缓实施,为这家电子纸供应商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佳的第二季度”,在提前拉货效应的预期下,这种情况甚至会延续至三季度。而“目前美国课征关税的压力,已明显不若刚推出对等关税政策时程度”。

  自2018年起,中国企业应对关税摩擦已不陌生,直接出口受阻就抢转口。根据CF40上述报告,从上一轮中国应对来自美国的贸易摩擦的经验看,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大幅加征关税,但中国出口呈现出了对美直接出口下降但整体出口相对稳定的局面。

  本轮抢出口最早出现在2024年11月,正值特朗普大选计票胜出,企业率先做出反应。

  “当月中国对美出口环比显著强于季节性。由于企业不会在报关时注明抢出口订单,对于‘抢出口’贡献了多少量,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口径的数据,但可以通过比较去年11月以来我国对美国、拉美和东盟出口金额在过去12月中的占比超出历史同期基准占比的幅度来对抢出口、抢转口进行大概的估算。”袁海霞表示。

  由于4月美国开始征收“对等关税”,抢出口的主要窗口期为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期间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占过去12个月的比例约为51.1%,超出过去十年以来同期水平约1.2%,估计抢出口金额约为67.3亿美元。

  抢转口方面,中国对东盟、拉美的转口的主要窗口期为2025年1—4月美国对华关税逐渐加码的时期,伴随美国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以及越南等地打击转口贸易的措施出台,5月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和拉美地区的出口均出现了高位回落。

  1-4月期间,中国对东盟、拉美地区出口金额分别占过去12个月的33.9%和31.6%,分别高出过去十年同期2.2、1.2个百分点,合计大约涉及171亿美元。

  “总体来看,估计上半年企业抢出口约240亿美元,约占去年全年对美出口的4.5%。此种估算方法可能口径偏小,实际抢出口量或大于240亿美元。”袁海霞提示。

  另据CF40研究院前期研究测算结果表明,在当前情况下,墨西哥、中国台湾省、越南、韩国等经济体有望发挥“纽带”作用,这些经济体2025年新增的贸易承接规模预计会在380亿-660亿美元。

  高频数据显示6月初以来美国洛杉矶港和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均快速回升,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正在逐渐修复,叠加对欧盟等其他非美国家出口仍然有韧性,出口方面短期仍有支撑。

  袁海霞认为,伴随“抢出口”逐渐转弱和转口贸易受阻,出口方面仍然面临长期压力,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或是“重灾区”,乘用车和少部分上游工业原料、轻工制造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除贸易本身外,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中国部分行业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难以短期消除。

  根据6月30日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月度报告,中国6月制造业PMI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第二个月反弹,非制造业PMI同步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5%。

  “6月以来与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新出口订单、采购量分项从底部回升,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处于荣枯线以下,部分重点受冲击的行业如纺织业,其下游开工率也低于过去两年水平。”

  抢出口效应为今年前五月的宏观数据表现提供了一定的支撑,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但仍然需要看到,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处47.7%的收缩区间。

  另据汇丰预计,2025年的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量增速可能下滑至同比1.8%,同期全球经济增速或放缓至2.5%。

  汇丰称:“在尚不明朗的关税前景下,亚洲地区的出口及投资将双双承压,但区内众多经济体仍可采用扩张性宏观政策来对冲部分影响。”

  全球贸易博弈不确定下,外部环境变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变量。袁海霞认为,这意味着从中长期来看,当前中美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该阶段可能延续3~5年乃至更长时间。在此背景下,国内政策的关键不在于短期强刺激,而在于如何构建应对长期博弈的不确定性缓冲机制,在应对策略上,一次性大规模释放政策工具可能并非最优解。相反,逐步且有节奏地推出政策组合拳,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复杂局面,将更有利于国家在中长期保持主动权。

  换言之,政策的关键在于“储备”而非“透支”,既要考虑当前增长与就业的基本稳定,也要为未来不确定的外部冲击保留政策回旋余地。

  袁海霞认为:“目前来看,尽管中美关税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后续关税博弈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叠加非关税领域博弈加剧,外部环境压力对下半年经济的影响或逐步显现;国内结构性趋势性周期性问题仍存,地产基本面再度走弱、通缩形势仍没有明显改善、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因此下半年将成为全年经济的关键期。”

  国内PPI已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第32个月录得负增长。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CPI同比增速已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政策应对已进入主动发力期,7月则是关键转折点,宏观层面的应对之策既需要化解短期由关税带来的冲击,长期则需深化改革打开新增长空间。

  有关接续政策推出的时间,袁海霞认为,考虑今年上半年在抢出口、财政前置发力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下,经济增速有望超过5%的增长目标,削弱了政策转向的紧迫性,并且6月27日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将“适当时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的表述调整为“在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三季度降准降息的概率有所降低,预计本月末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政策加码的概率不高。

  “但是,也要考虑到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预计在下半年显现,以旧换新等相关政策的乘数效应也在减弱,财政前置发力下下半年边际效应或有所衰减,因此我们建议相关的增量政策仍要尽早出台,三季度是政策接续的关键窗口,也是下半年经济走势的重要转折点。”

  方向上,扩大内需是主线。袁海霞建议,可将短期现金补贴、中期调整完善个税体制、长期提高居民部门初次分配占比相结合,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还要发挥基建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化债方面,仍是要做大分母,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推动在“发展中化债”;此外也要适时调整化债政策,用好存量化债工具、加强资源统筹;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