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开至全国 国债、指数基金纳入
经过两年的试点发展运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推广至全国。
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宣布,自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此次全面铺开,不仅增加了领取情形,还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供给,将国债、指数基金等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为参加人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建立,同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并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先试。
经过两年的试点运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2024年12月15日起正式推广至全国。
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不仅意味着该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大,还完善了领取条件和办法,增加领取情形。
具体来看,显示,除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定居等领取条件外,参加人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或者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可以申请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同时,参加人达到个人养老金领取条件,可以通过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后,由开户银行将个人养老金发放至本人社保卡银行账户。
此外,参加人可以选择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提出变更领取方式,商业银行应当受理。
显示,参加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者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在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参加人每年可以两次变更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银行。
养老投资关乎当下,更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在优化养老产品供给方面,表示,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根据要求,证监会及时优化产品供给,今日已将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其中跟踪各类宽基指数的产品78只,跟踪红利指数的产品7只,包括沪深300指数、中证A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联接基金。
“指数基金以其低成本、低跟踪误差和广泛分散化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单一股票或行业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使得指数基金在长期来看,或将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有力保障。”工银瑞信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经理焦文龙指出。
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数量超800只。此次将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进一步拓宽了个人养老金的可投品种。
焦文龙表示,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的扩容增加指数基金,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选择,指数基金的低成本和透明性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增强投资者对于养老金投资的信心和认可度,有助于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需求。
此外,在扩大产品供给的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要做好个人养老金产品资产配置公示等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投资咨询服务,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保护,保障参加人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随着此次制度全面铺开,银行已再次掀起激烈的客户争夺战。
据了解,这两天已有多家银行开始在原有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丰富布局,纷纷推出个人养老金的优惠活动及预约开户服务。
例如,招商银行12月11日公告称,个人养老金制度即将全面实施,该行将在制度全面实施当天,为在该行办理个人养老金预约自动开户业务的客户批量开通个人养老资金账户。
事实上,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展试点实施以来,开户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去年同期的开户数据相比,增长约49%。
开户热潮的背后,其实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作用,除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个人养老金开户缴纳成为合法减税的有效途径激发开户数量以外,更为直接的是银行为跑马圈地、完成开户指标,提供的丰富开户礼品和各类促销活动,大大激发了公众的开户热情。
然而,开户热潮的背后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缴存与投资情况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个人养老金缴费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同时,投资转化率也较低,投资人数仅占缴费人数的62%。大部分资金仍留存在账户内或配置了储蓄存款,真正进行养老投资的资金规模有限。
由此可见,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提升缴存率、投资转化率、市场认知度等方面显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吸睛”之外,“吸金”更为迫切。
随着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和国债、指数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吕艾国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的专业水平,以期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逐步从单一的产品导向模式过渡到综合性的养老计划管理模式,推出更加契合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进而提升养老产品的收益率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