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曾经大火的“再来一瓶”为何少见了?
高端化趋势下,啤酒行业利润弹性较大。根据“十四五”啤酒产业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年,啤酒行业的吨价有望达到6316元,比“十三五”末增长47%,利润达到300亿元,由此可见,啤酒行业发展潜力可观。
其中青岛啤酒作为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想必很多人对其还有这样的记忆:在喝啤酒之前,总是会先看看盖子上是否有“再来一瓶”的印记。有的幸运儿甚至一口气可以中6瓶,而这种未知的惊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没想到,看似不起眼的“再来一瓶”,竟然还有这样的魔力。甚至有的饮料生产企业依靠“再来一瓶”赚得盆满钵满,而有些企业则依靠“再来一瓶”翻身爆火。就这样,一种促销形式一时间风靡全国,让几乎所有的饮料厂商都纷纷效仿。
而青岛啤酒可以说是“再来一瓶”活动的“鼻祖”了,也是最早搞这个模式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青岛啤酒刚刚进入中国的南方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营却没有太大的起色。而且,还频频受到本土企业西泠啤酒的打压。一时间,青岛啤酒处于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
于是,取得突破口的青岛啤酒立即采取了行动,在他们的产品瓶盖中随机印上了“再来一瓶”和“谢谢惠顾”的字样。当“再来一瓶”活动一经推出后,便迅速火遍了整个市场。短短几个月时间,青岛就迅速占领了杭州地区50%的市场份额,而这也让本土啤酒品牌西冷的处境更加艰难,最终落得被青岛啤酒收购下场。
不过,将“再来一瓶”发扬光大的并不是鼻祖青岛啤酒,而是康师傅饮料。就市场规模而言,饮料自然要比啤酒大得多。当时,康师傅的冰红茶饮料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在我国享有不小的名气。然而,同期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原叶茶”实力也不容小觑。
于是,在竞争下,康师傅饮料为了脱颖而出,于2009年2月开启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再来一瓶”赠饮活动。据统计,活动期间,康师傅共投放了90亿瓶赛事饮品,其中,有15亿瓶是免费赠送的饮品,中奖率高达20%,超过市面上所有的同类型活动!
而此类活动的激烈程度,也让不少竞争者一时间不知如何“接招”。看似是“赔钱赚吆喝”,实则是“薄利多销”。此外,这种互动的营销模式,也让康师傅在短短几个月内迎来了收入的大幅上涨。据悉,2009年,康师傅的饮料营收就增长了32%。
由此可见,再来一瓶这种销售方式对各个品牌都很适用,在消费者看来不中奖也不亏,但中了奖更好,而现在,“再来一瓶”活动已经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那么,为什么近几年没有厂家做“再来一瓶”的活动了呢?背后的原因很现实。
套路越来越多,消费者兴趣减弱
随着“再来一瓶”活动的成功,不少厂商都看中了这种营销模式,纷纷效仿,于是“再来一瓶”就出现在了各类品牌中。久而久之,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再加上中奖率低,所以大家也都不愿意再买单了。
厂商利益受损,投机者暴利数千万
除了消费者的新鲜感已过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法分子利用其中的漏洞,损害商家利益,牟取暴利。众所周知,“再来一瓶”的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瓶盖,只要瓶盖上写着“再来一瓶”就可以前往相应的商店进行兑换。而这个漏洞使得很多不法商贩都做起了仿制瓶盖以牟取暴利。
毕竟,造假瓶盖的成本很低,但利润却相当丰厚。这对非法交易者来说是一块肥肉,自然不能放过。就这样,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的“再来一瓶”瓶盖,最后都到了泛滥的地步,而正是因为这种泛滥,使许多厂商都纷纷赔钱。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红牛的“假瓶盖事件”了。当年,红牛厂商在市场上推出了1000万瓶中奖的饮品,但在回收中奖瓶盖时,却收到了2000万个瓶盖!不得不说,假瓶盖让投机分子获利千万,而承担损失的往往是厂家。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假冒事件的发生,厂商只好停止“再来一瓶”的活动,取而代之的则是手机扫码抽奖活动。并且通过手机扫码抽奖,消费者无需再找门店进行兑换,厂家也无需费力回收瓶盖,也避免了假冒的风险,可谓是一石二鸟。
不过,由于操作繁琐、中奖率低,消费者也逐渐对这种新的抽奖方式失去了兴趣,这也让饮料市场再次平静下来。如今,促销市场一直在升级和变化。对于很多80后来说,一定记得年轻时的集卡促销活动。此外,肯德基第二杯半价也是一种玩法,还有七日便利店的加价送等等。
然而,“再来一瓶”带来的快乐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再好的事物也有过时的时候,世间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存在的。那么,对于“再来一瓶”这一活动,大家都有哪些记忆呢?你最多中过几瓶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