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半月谈调查:异地公积金贷款难,部分购房者“望房兴叹”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低,是许多购房人购房贷款时的第一选择。为进一步保障职工权益,相关部门前几年接连发文,要求全面推行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要想用自己的公积金实在太难了。”在上海工作、拟在家乡青岛为父母购置一套住房的唐先生告诉
2014年和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接连发文,强调全面推行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以有力支持缴存职工异地购房。2016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强调,各地应于2016年12月底前将异地贷款政策落实到位,不得对异地贷款设置户籍地等附加条件。
目前,多数地区已实现公积金“无障碍”异地贷款,惠及不少返乡置业人群。
不过,
在上海工作、老家在安徽宣城的王女士表示,由于户口已迁出,在回老家购置房产时,想要使用公积金困难重重。“老家公积金中心工作人员说,要么是本人或配偶的户口在当地,要么是其中一人工作在当地,否则公积金异地贷款买房就是个‘画饼’,能看不能吃。”王女士说。
“宁夏公积金中心官网不少办事环节无法在网上实现,必须要线下办理。各市公积金中心各自为政,群众办事困难。”宁夏银川一位网友在“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简化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手续。
各地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要求和执行情况不同,不仅让一些购房者饱受困扰,更让公积金的普惠性大打折扣。
“2个月放款是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若是碰上银行资金紧缺、业务繁忙等情况,放款可能会有所延迟,我之前遇到一位客户,等了近9个月才放款。如果是买新房,开发商往往要求45天房款到账,肯定不会接受公积金异地贷款。”上海一家中介门店的资深经纪人告诉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等专家认为,住房公积金是普通民众租购住房的重要政策性金融保障,也是对商业性住房金融的有益补充,应打破藩篱,进一步完善对购房职工的权益保障。
业内人士建议多方形成合力,建立更加完善的跨地区公积金互认互通机制,解决当前公积金异地贷款面临的诸多障碍。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提出,应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积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公积金缴存情况的自动化检查和核实,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各地公积金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共享与互通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更新公积金账户数据,确保申请人能够便捷查询和使用异地公积金,最终让贷款申请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公积金中心申请贷款。
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认为,政府和银行可以加强协调合作,简化办理流程,尽可能实现线上办理,减少申请人往返办理手续的时间和精力,让公积金异地贷款更加顺畅便捷。
陈杰认为,我国可借鉴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日本住宅金融公库、德国住房储蓄银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以筹建国家住房银行等形式,构建全国性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统筹使用各地公积金账户资金,进一步确保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