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华熙生物:7年“错付”梦一场,未来还有新的增长故事吗?
文小魔丸
在这个万物皆可玻尿酸的时代,医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利生意。
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医美三剑客”的毛利率都在70%以上,爱美客在2021年毛利甚至达到94.45%,超过A股之神茅台。作为医美市场的核心产品,肉毒素的出现,更是让医美市场除玻尿酸之外找到另一个造富新宠儿。但是,尽管是黄金赛道也并不平坦。
失去一条腿的华熙生物,还能否经得起业绩持续高增长的考验?这家垄断全球玻尿酸半壁江山的医美公司,还能再讲出新的增长故事吗?
01
稀缺的肉毒素
水大鱼大,在巨大的行业想象空间之下,群雄并起。其中,华熙生物为找到除玻尿酸之外新的增长极,多年前就布局肉毒素领域。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华熙生物就通过各种渠道出资数千万美元开始进行大陆地区的肉毒素开发。
因为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对于医美企业来说,肉毒素成为一种必争的爆款单品。在我国,肉毒素是仅次于玻尿酸排名第二受欢迎的医美项目,甚至肉毒素的增速要高于玻尿酸。最新数据表明,肉毒素在美国医美市场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一,在韩国市场排名第二,其重要程度可见一二。
当然,火爆之下亦有桎梏。玻尿酸因为其1.5-2年的快研发审批周期,导致目前国内市场玻尿酸品牌林立,各大企业红海竞争。而相比玻尿酸,肉毒素是一种毒麻类药品,国家对其审批十分谨慎,审批周期至少需要4-5年,甚至更长,目前国内只有4张注册证。
而在此次解除合约的公告中,华熙生物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Medytox自合资协议签署后,从未向华熙生物方面提供任何相关产品以供销售;二是在韩国,Medytox的肉毒素产品受到了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召回销毁、取消产品批准的程序以及暂停制造销售和使用等行政措施;三是Medytox在中国的上市审评工作始终没有进展。
夜长则梦多,一等就是7年,华熙生物在时间、资本、人力物力的投入可以说被“摆了一道”。
02
营销依赖症
除了肉毒素产品的告吹,华熙生物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也一直遭到诟病。
在7月20日,华熙生物公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6亿元,同比增长51.62%;实现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30.49%。疫情之下,这无疑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细看不难发现,在2022年第一季度,华熙生物在销售上投入的费用就高达5.66亿元,是其2021年全年研发费用的2倍。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玻尿酸护肤品同质化严重,细分赛道并不明确,客观上造成了获客成本过高的行业弊病,谁家广告做得出色,谁家产品才能卖得更好。根据国元证券研究所统计,仅2022年2月,华熙生物旗下功能护肤品品牌夸迪和米蓓尔产品在李佳琦直播间的合作次数就高达21次。当一个行业的竞争重点变成广告之争,终究不是健康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获客成本提高,华熙生物的推广费用并不见减速迹象,内卷之下无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边是营销的边际效应递减,另一边,华熙生物作为一家生物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低研发的投入势必不足以面对市场竞争。众所周知,最初华熙生物以B端玻尿酸原料为主,但在近年,转型进入热度持续走高的c端市场,不得不加入内卷战场持续提高销售费用投放,高额营销费用也蚕食了净利润,资本市场也对华熙生物做出反应,自去年7月之后,股价一路下行。低研发成本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也会成为其转型之后的另一大考验,毕竟研发能力才是医美企业竞争的护城河。
03
四面临敌
对比医美三剑客的发展来看,三国杀局面已然形成。
聚焦技术创新角度,相比大洋彼岸,国产医美企业的的技术研发实力其实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国内医美所讨论的技术创新更多停留在技术商业化的角度。
从这点来讲,平均2.17年就推出一款新品的爱美客,无疑更占优势。而华熙生物更像一个玻尿酸平台,从原料供应、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与功能性食品上都有涉猎,在上游原料生产上也是一枝独秀,玻尿酸原料生产总销量占全球44%。昊海生科则是深度拓展布局“眼科+医美”全产业链,并且大举进行并购投资。
继玻尿酸、肉毒素之后,华熙生物必然要找到新的增长极来提升市场信心。据透漏,公司已经将合成生物板块儿作为重要的核心发展战略。当然,在这个领域华熙生物也要面对更有优势的华东医药,研发投入不多的华熙生物,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除此之外,华熙生物已经占到总营收6成的护肤品业务,必然要与同赛道国际大牌兰蔻、雅诗兰黛、SK-II等相竞争,而其并不具备太大优势。
颜值经济的崛起让医美乘势走上了快车道,但随着医美行业监管日益趋严,面对防护性不强、竞争者众多的局面,哪怕是作为头部品牌的医美三剑客,成长性和稳定性依然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