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中指研究院:202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规模仍有下行压力
12月7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定调楼市,各级政府部门频繁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政策环境已接近2014年最宽松阶段,但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仍在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市场修复节奏,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核心城市政策效果持续性不足。以价换量下,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表现好于新房。
9月底,自然资源部已给各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文件,其中包含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等内容。截至11月末,22城中有18城已实际落实“取消土地限价”,北上深尚未调整,宁波溢价率上限由15%上调至30%。从土拍表现来看,取消限价带动少量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土拍升温。10月30日,济南成交10宗土地中,有3宗溢价率超50%。11月15日,成都成交7宗地中,1宗地溢价率达30%,1宗溢价率17%,其余多底价成交;30日,成都出让5宗地中,天府新区麓湖地块溢价率达61%,由润达丰地产获取,其余地块均底价成交。
注:高溢价率地块统计口径为按成交溢价率高于10%统计,武汉、济南、杭州、上海部分地块溢价率上限低于10%的,如果触顶成交,则也统计在内。数据
优质地块推出带动半数城市高溢价地块成交同比增长,未来改善型楼盘供应增加或对新房市场形成一定支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引起房企积极竞拍,并高溢价成交的地块多为核心区域优质地块,根据中指监测,2023年1-11月,22城高溢价率地块成交规模25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具体城市来看,天津、济南、广州、苏州、厦门、福州低基数影响下,高溢价地块成交规模同比增幅均超100%;成都今年加大核心区供地力度,高溢价地块成交面积同比增幅亦超100%;北京、上海、杭州土拍表现稳定,呈不同程度增长。若2023年成交的优质地块明年逐渐入市,有望对部分城市新房销售提供一定支撑。
拿地企业方面,根据中指统计,今年截至11月末,22城集中供地累计拿地金额中,央国企占比50%,较去年全年提升13个百分点;地方国资占比23%,较去年全年下降19个百分点;民企占比刚过两成,较去年提升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提升明显,地方国资托底乏力。一方面,2023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叠加受去年10月“财政部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影响,地方平台拿地现象减少。另一方面,市场下行期,央国企资金优势凸显,尤其是北京、上海热点城市,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较高;苏州、青岛、武汉央国企拿地占比较去年全年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
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9.3%,降幅持续扩大
数据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自2022年4月起连续下降,2023年以来降幅整体呈现扩大态势。2023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6万亿元,同比下降9.3%。单月来看,年初投资额同比降幅较去年底有所收窄,但随着市场再度转弱后,开发投资额单月同比降幅再度扩大,5月以来同比降幅均超10%。
2023年以来房企到位资金同比延续下降趋势,1-10月各项资金
02 202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宏观环境:2024年经济增速或放缓,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预计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但“三驾马车”中,近几个月出口同比增速持续收窄,单月同比保持下降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也收窄至2.9%,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仍在扩大。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或延续低迷态势,“一带一路”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有望继续显现,而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仍在,消费超预期走强概率较低,稳投资的必要性更加强烈。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力稳经济,财政政策亦有望协同跟进,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潜能。
政策环境:“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定调下,预计各地将继续优化楼市政策,“三大工程”配套措施有望加速落地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一重大判断为房地产市场定调,此后多部委明确房地产政策优化方向,各地政策持续落地。根据中指监测,今年截至11月,已有200余省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600次,多数城市限制性政策完全放开。
表:2023年楼市政策基调及各部委落实的相关政策
资料
中央层面,2023年2月,
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房地产定调,一是明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二是进一步明确推进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在此背景下,过去供不应求阶段出台的调控政策需要适时调整优化,为监管部门以及各地优化楼市政策打开了空间。8月底以来,多部委积极表态并出台具体措施,各地的限制性政策也逐步放松,房地产行业线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注:合计列中一条政策可能覆盖多个维度。资料
8月底以来,各地频繁出台政策利好,北上广深落实首套房“认房不认贷”,9月政策频次达去年四季度以来单月最高水平。限购方面,南京、合肥、济南、青岛等14个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政策,另有多个二线城市从优化购房套数、优化限购范围、放松购房限制条件等方式放松限购。一线城市中,广州放松近郊限购。
各地积极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多数城市商贷已执行首套20%,二套30%的首付比例,并调整二套房贷利率下限至LPR+20BP,部分核心二线城市如杭州首付比例降至首套25%、二套35%。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商贷首付比例均已降至首套30%、二套40%。另外,全国多数城市均已执行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根据中指监测,2023年以来近30城降低或取消了限售年限要求;深圳、成都、合肥等十余城已对限价政策进行优化;同时全国超30城明确实行房票安置,一线城市中
明确提出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机制。
资料
,如郑州支持非住宅改建租赁住房,指出租赁住房运营年限期满后,符合相关标准的项目,可改变土地性质作为普通住宅销售;武汉发布通知强调要盘活企业资产、加快盘活存量用地,明确对已出让尚未建设的存量用地,政府可组织开展土地收回和规划优化,并重新供应等。此外,部分城市加快落实中央部署,城中村改造政策也不断落地。10月,广州审议通过了
资料
降低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门槛仍是政策优化聚焦点,未来一线城市政策或继续优化,京沪有望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优化普宅认定标准,降低交易税费等,此外,一线城市按照因区施策的方式优化郊区限购也存在可能;核心二线城市有望进一步放松限购政策,预计将有更多城市全面取消限购;更多低能级城市或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促进购房需求释放。
政策仍将侧重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防控风险上,金融机构或继续加大对房企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将政策细化落实到实处,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改善。另外,“保交楼”资金和配套举措或进一步跟进,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涉及待售住宅、非住宅闲置项目、未开发土地等存量盘活的政策,亦是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的重要方面。此外,“三大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有望进一步加速落地,预计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明确城中村改造相关细则,也将有更多城市落实城中村改造配套政策。推动“三大工程”建设,或将对明年稳投资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销售恢复、稳定预期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经济研究机构对2024年经济环境的预测,参照近期宏观政策及重要会议精神,对2024年房地产市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宏观经济逐渐恢复,GDP增速较2023年放缓;假设2:货币信贷政策继续发力稳经济,M2同比增长9.5%左右;假设3: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宽松状态,因城施策力度仍较大;假设4:城中村改造等政策实质性落地。
在满足假设条件、不发生超预期事件的前提下,根据“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测算,202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
销售规模仍有下行压力,新开工面积、开发投资或继续回落”的特点。
数据
展望2024年,房地产市场恢复仍依赖于购房者预期能否修复,根据“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中性情形下,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9%,规模在11亿平方米左右。乐观情形下,2024年,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居民置业意愿有所好转,叠加城中村改造如期推进,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或可实现小幅增长,绝对规模略高于12亿平方米;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是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启动之年,城中村改造对住房需求的实际拉动或有限,但对预期影响至关重要。悲观情形下,202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居民收入预期不稳以及房价持续下跌影响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约8.6%,规模低于11亿平方米。
,根据中指数据,2022年全国住宅用地与商办用地合计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6.7亿平方米,2023年1-11月成交9.1亿平方米,乐观假设近两年成交的土地半数将在2024年入市,新房市场供给规模预计在13亿平方米左右,也将为乐观情形下销售市场实现12亿平方米体量提供一定支撑。
数据
2024年,一线城市限购、限贷等政策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且城中村改造进程有望加快推进,优质供给增加也有望对市场形成一定支撑,预计一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继续稳中有增。
近两年二线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明显下滑,跟历史相比,2023年销售规模较2018年高点下降了约35%,已经回落至2012年水平,与2022年基本持平,新房销售底部企稳态势渐显。展望2024年,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短期库存相对合理,伴随着政策端持续优化调整,新房销售规模有望保持在高位;南昌、武汉、郑州等城市政策优化空间有限,库存去化承压,短期市场走出底部或仍需要时间;福州、天津等城市库存去化压力大,市场调整态势短期或难改。另外,随着市场量价逐步调整到位,近两年市场超跌的城市需求有望出现修复。
2023年,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继续下降,较2021年历史高点下降了38%,市场调整幅度较一二线城市更大,销售规模已降至2014-2015年水平。当前三四线城市市场情绪较为低迷,需求存在透支、房价下跌、政策带动效果不足等是重要原因,2024年,三四线城市增量政策整体较为有限,部分城市或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促进需求释放,但效果或较弱,同时多个三四线城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较大,未来新房市场规模空间整体受限。综合来看,三四线城市住房逐渐回归消费属性,未来住房需求更多依赖于农村进城人口、居民购买力等因素,2024年各影响因素表现或难有明显改善,预计新房销售规模延续下行态势。
短期二手房挂牌量或仍处于高位,需求偏弱下,价格下跌态势预计将延续,二手房价格下跌,或导致更多购房需求转入二手房市场,房企为了加快回笼资金,新房项目降价促销力度或将继续加大,预计新房价格整体表现疲软。
一方面,2023年以来,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上涨约10%,优质地块成交量增加带动成交楼面均价结构性上涨,这部分地块逐渐入市,预计也将对新房销售价格产生结构性带动。另一方面,2024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保持一定活跃度,市场份额有望延续2023年的上升态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国销售均价结构性上涨。根据模型测算,中性情形下,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上涨2.6%左右。
数据
仍受新房销售恢复节奏慢、土地缩量、现有存量高等因素制约,2024年新开工难改下行趋势,根据模型测算,中性情形下,202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在10%左右,绝对规模降至8.3亿平方米。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是城中村改造加速推进的第一年,整体对新开工带动规模或相对较小,乐观情形下,新开工面积同比小幅下降2.7%,规模降至9亿平方米左右。
数据
投资方面,一方面,新开工下降、施工过峰等因素或将继续制约建筑工程投资修复,近两年土地成交缩量态势未改,或导致土地购置费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保交楼”政策继续发力、购房者对于现房的偏好提升等因素预计将继续对竣工形成一定支撑,进而对房地产投资产生带动作用。中性情形下,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约6%。乐观情形下,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力,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2023年基本持平。
032024年房企经营策略建议
销售方面,根据中指数据,2023年1-11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57379.0亿元,同比下降14.7%,降幅相比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
TOP50企业中,央国企销售额平均增长8.2%,而稳健民企销售额平均下降6.8%,混合所有制企业下降15.3%,出险民企下降48.0%。
2023年1-11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0855亿元,同比下降6.6%,降幅较上月收窄3.4个百分点。其中,前50家企业和前100家企业中,央企和国企数量占比均在七成以上。头部企业坚持以销定产、量入为出,以保持投资效率和经营稳健。
2023年1-11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6287.9亿元,同比下降8.6%,降幅较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3959.5亿元,同比下降6.8%,占比63.0%;海外债发行183.8亿元,同比增长4.4%,占比2.9%;ABS融资2144.6亿元,同比下降12.6%,占比34.1%。
截至10月末,2023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1165.3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为23.4%,信用债为76.6%。2024年到期债券余额为7873.4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为34.0%,信用债占比为66.0%,整体偿债压力仍在。
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下行阶段,房企资金面承压未改。在供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市场格局与企业格局继续面临调整,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十万亿规模仍在,不同城市、不同需求仍有结构性机会。与此同时,行业探索新发展模式的方向逐渐清晰,房企应紧抓市场机会积极作为,并主动适应新形势,轻重并举实现高质量发展。展望2024年,全国新房市场短期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不同房企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策略,穿越周期。
一方面,借助当前金融政策窗口,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对债务能展尽展,同时,积极营销回款,并全力保交付;另一方面,处置资产、加快出清,抓政策机遇盘活存量,包括未售住宅、非住宅、未动工土地等,结合政策契机,主动寻求机会将相关资产通过转为保租房或保障房进行盘活,承担相应损失进行出清。
当前房地产市场规模仍在,中长期看政策环境仍将保持宽松态势,核心一二线城市政策具备进一步优化空间,企业应把握市场窗口积极营销。同时,和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土地是房企重要的生产资料,企业须保持一定的拿地规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市场仍处调整期,精准投资仍是最重要的投资策略,房企拿地仍需优中选优,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区域,保障项目去化安全性。另外,明年城中村改造或将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房企应积极寻找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机会。
未来好产品、好服务是房企立足市场的关键。在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的趋势下,未来消费者对房企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将更高,好产品、好服务才会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改善性需求未来具备较大发展空间,把握主流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销售资金回笼。
在新形势下,伴随着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房企也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轻重并举或是重要方向,代建、物业服务、商业运营、长租公寓等方面具备发展空间。如在代建领域,近年地方国资拿地入市率低、地方保障房建设正在加速,代建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代建行业渗透率及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