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中信证券:政策、资本、应用共振 3D打印已在产业化拐点前夕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对于3D打印产业而言,2023年是大发展的一年:SLM技术加速突破,SLS、BJ、EBM等技术百花齐放,AI兴起进一步催化产业应用,寒冬之下仍有数十家企业获得融资,产业链生态持续丰富,下游场景拓展至民用大规模生产。展望2024年,在技术降本、标准完善和理念扩散的助力下,3D打印产业有望在航天航空、消费电子、医疗、模具等制造业的深入应用,推动制造业迈入“大生产时代”。
人族一号火箭3D打印零部件质量占比超80%),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民用领域也开始大规模应用。
AI浪潮袭来,3D打印如虎添翼。
3D打印大致分为4个环节,模型设计-打印-后处理-检测,AI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可有效赋能各个环节流程,比如建模时间的有效缩短、无支撑技术的迭代完善、成型过程的智能监控、质量检测的流程优化等。具体就建模环节而言,未来零部件的设计,可能是将其功能抽象为材料和结构的组合。这个过程除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外,AI的衍生式设计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总体而言,AI会提高打印速度、精度和广度,降低全周期人力、时间和成本,强化3D打印作为变革性生产技术的应用优势,推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加速落地。
2024年展望:产业飞轮加速。
3D打印作为变革性的生产技术,2024年会在航天航空、消费电子、医疗、汽车和模具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各领域得到深入应用,主要有三大催化:
1)直接成本下行。投入产出比是制造业的基本逻辑,在政策支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龙头研发实力提升,行业入局者丰富,技术迭代加快,推动生产成本下行。
2)行业标准建立。前期增材制造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仅航天航空这种自成体系的生态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正牵头建立行业标准体系,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应用成本和阻力。
3)增材理念扩散。当前增材思维被产业逐渐接受,应用场景也从原位替代拓展至功能替代,3D打印的性能和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加快技术渗透率的提升。因此,该行认为2024年将是产业飞轮迎来加速的一年。
3D打印作为变革性技术,已处在产业化拐点前夕。政策、资本、应用有望持续共振,在技术成本、标准体系、设计理念的三大催化下,2024年或将在航天航空、消费电子、医疗、汽车和模具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各领域得到深入应用,该行建议积极跟踪产业化进程,关注全产业链布局、定增扩产率先承接需求的公司;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双路线布局、出海打开业务增量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