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头条

解密“光伏茅”隆基股份的战略前瞻

时间:2021-09-04 13:03 阅读:

  2021年上半年,隆基股份的业绩一如既往“稳涨”,其净利润水平超过了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486.500, -7.00, -1.42%)。报告期内,隆基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50.98亿元,同比增长7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93亿元,同比增长21.30%。当天,该公司股价一跃而上,市值攀升至5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过去一年,光伏玻璃、硅料接连亮起“红灯”,产业链不平衡风险此起彼伏。凭借垂直一体化战略等优势,隆基股份风雨“坚挺”,稳居硅片与组件出货“双冠”地位。此外,隆基股份深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氢能领域,迎来阶段性重要进展。或许,50亿元仅是一个开始,隆基股份仍在寻找未来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的答案。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38.36GW,其中对外销售18.76GW,同比增长36.48%;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17.01GW,组件收入占比由2020年上半年的57%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7%。

  PV InfoLink认为,从TOP10厂家的成长率可看出,厂家之间的分化逐步明显,前三名厂家对比去年同期的出货增长约有80%以上,其余厂家普遍增长幅度仅约10%~30%,部分厂家略有衰减。

  在业绩说明会上,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组件环节的集中整合是必然趋势,如果行业不出现供应链不均衡的状况,整合速度还会更快一些。原因在于,客户群体变了,大型能源电力公司进入电站下游后,对供应商门槛要求变高了,不仅要求产品技术领先、品质可靠,还更注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以确保质量承诺的兑现。

  李振国话语间表现淡定。“尺寸问题并非是一个问题,不存在颠覆和壁垒。早在去年7月,我们也做好了应对硅片价格战的准备。”公司方面也曾多次表示,无论对谁来讲,182尺寸和210尺寸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重在成本控制与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182作为最优解尺寸因降本增效为第一性原则,是对市场和客户负责。

  李振国坦言,“过去几年,公司的硅片全球市占率水平保持在45%左右,近一年由于硅料短缺,小厂抢料灵活,公司的硅片市占率受到一定影响,但未来我们希望保持在45%~50%之间。此外,我们希望利用两年时间,实现组件全球市占率达30%以上,如果今年出货目标能够实现40GW,市占率应该会在23%~25%水平。”

  对于硅料的未来走势,李振国坚持“过剩论”。“凡是人能造出来的,短缺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李振国认为,硅料短缺也是阶段性的,未来实现碳中和道路上,会时不时出现供应链不均衡状况,要加强产业链研究,重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从容面对市场风险。

  隆基股份半年报显示,二季度高瓴资本、陈发树持股比例未变,分别持股5.85%和2.25%。此外,北向资金增持2.26亿股,持股比例升至10.75%;华夏上证50ETF取代刘格菘旗下广发科技先锋成为前十大股东。

  不过,光伏与建筑融合也需要一个碰撞过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部战略市场总监张雪曾告诉记者,BIPV有望成为新兴蓝海市场,目前该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BIPV产品相比传统光伏产品成本偏高。同时,相关标准有待进一步制定与完善。

  中国建筑(5.070, -0.12, -2.31%)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博佳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光伏与建筑融合,关系到建筑用能的变革、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建筑要接纳光伏,光伏也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李振国在谈及BIPV进展时表示,与森特股份合作之后,BIPV业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BIPV项目周期较长,需要建筑和光伏相结合,连续跟踪建筑从设计到设施的过程,时间长达一年多。因此,今年下半年才将有相对比较多的BIPV项目落地,到明年项目会越来越多。

  李振国表示,“从眼前定位上,我们不是一个制氢公司,是为制氢公司提供装备技术服务的公司。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性价比的电解水制氢能设备的产能,到明年年底,初步规划1.5GW以上。另外,我们有信心在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今年4月13日,隆基股份与中国石化(4.360, 0.05, 1.16%)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全方位协同,在分布式光伏、光伏+绿氢、化工材料等多领域形成深度的合作关系;8月28日,隆基股份与华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100MW电解水制氢设备采购合同。

  自2020年9月五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后,北京、上海、广东和河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近期,北京市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地,又将氢能热度推向了一个高峰,并且资本市场“涨声”一片。

  尽管如此,李振国依然保持清醒。“我们永远牢记,过去大型公司出现问题的原因,80%~90%是膨胀而亡。这需要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扩张速度相匹配。因此,在此逻辑下,公司尽可能向与光伏紧密联系的业务方向拓展。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