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做好农业富民“排头兵”
“干农业是一件苦差事,却也是值得一辈子做的事。”在禹越镇高桥村,龙潭花鳖养殖场历经两代人的传承发展,如今,正朝着现代农业强村富民的路子不断迈进。
走进龙潭花鳖养殖场,只听数台撒料机嗡嗡作响,精细的饲料撒进鱼塘,鱼儿们纷纷跃出水面,竞相夺食。养殖场负责人王建杰说,眼下,天气渐冷,甲鱼大多深藏水下,减少进食,因此,工人们主要负责泥鳅的饲养。
2002年,王建杰的父亲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开始进行甲鱼养殖,是村里第一位养殖大户。而王建杰从小在农村成长,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水产养殖的知识,2010年大学毕业,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养殖场经营管理的接力棒。带着年轻人的拼劲和干劲,2015年,他决定拆除传统的温室龟鳖大棚,将养殖场转型为生态发展模式。“以前的养殖模式比较粗犷,一味追求产量,甲鱼品质没有现在这么好。”王建杰说,在当下的市场中,人们更注重产品品质,这就要求甲鱼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打造诚信产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转型的第一年,王建杰发现生态养殖的甲鱼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才能销售,无法有效保障养殖场资金链畅通,为此,他尝试了多种风险对冲型的水产品,最终,王建杰决定养殖泥鳅。“泥鳅在4月放苗,年底就能销售,这就加快了资金流转速度,也增强了养殖场的生命力。”
十年前,龙潭花鳖养殖场采用的是单一产品的传统养殖模式,如今,王建杰建立了甲鱼、泥鳅、苗木“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据了解,目前,养殖场总面积共180亩,甲鱼年产5万公斤,泥鳅年产30万公斤。
“我爸那个年代,做农业是很辛苦的,但现在,经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养殖场的整体环境有了大提升,而且我们的养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工作之余,王建杰经常通过线上培训、线下交流等方式学习养殖知识,他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时代的大趋势,只有积极转型,加快进步,才能让养殖场做到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打算丰富养殖场的产品,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走一条精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