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他的公司里少数民族员工占比高达46.4%
在衢州市龙游县有这样一家企业,大部分员工来自云贵川等贫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员工占比高达46.4%。这家被当地誉为“少数民族企业”的就是浙江正润窗饰有限公司。
在董事长杨不周的带领下,企业奏响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双赢”乐章。
杨不周,浙江兰溪人,今年49岁。自上海电力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杨不周进入浙江大昌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干就是10年。2008年,他前往广东,在一家较大规模的百叶窗企业,从一线员工、技术人员、车间主任,一直做到职业经理。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一次,他到云贵川地区考察市场时,发现当地边远地区比较贫困落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村民想外出打工,却找不到工作。开始时,几名合伙人提出捐款,资助当地村民。但杨不周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不在沿海地区创办一家工厂,引导他们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工作,学会一项技能,让他们用劳动脱贫致富。
2010年,他四处寻找工厂场地时,龙游县政府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当机立断在龙游小微创业园内租下了15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了创业之路。
刚开始创业时,只有二三十名员工,杨不周和员工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随着企业的发展,现如今已经有338名员工,其中少数民族员工有157名,占员工总数的46.4%。他们来自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侗族等14个少数民族。
当杨不周意识到企业中的少数民族员工越来越多时,他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少数民族员工一起实现“共富梦”。
吴述波来自贵州黔东南,他的父母早几年就来到正润窗饰上班,在父母的引荐下,他也来到该企业。在贵州老家,每年一家人的收入也就三四万元,现如今一家人都在龙游,年收入可以达到近20万元,比之前多了差不多6倍。除了收入上的提高,他们一家人在龙游租房,每月700元的房租,企业给予300元补贴;他还买了车,企业也给补贴。
像吴述波这样一家都在正润窗饰工作的少数民族员工有很多。据企业统计,这些少数民族员工在龙游买车的有48人,买房的有26户家庭。企业按照6万、8万、10万的补贴标准,为他们解决首付难题,累计补贴200余万元。
“企业就像我们的家,各民族员工都是一家人,很温馨、很幸福!”每当员工说起在企业的感受,温馨、幸福是出现最多的字眼。
杨文焰是木工班班长,贵州省锦屏县人,侗族,今年50岁。在外打工时,他听朋友介绍说浙江龙游有一家“少数民族企业”,对少数民族员工特别好。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辞掉了原单位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龙游。
刚到龙游时,他人生地不熟,普通话也讲不好,与工友沟通较为困难。了解到情况后,杨不周找其谈心,详细地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其妻子在家务农,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杨不周找来杨文焰的老乡,教他学讲普通话,并叫车间主任手把手地教他木工技术,还安排杨文焰赴广州、杭州等地培训学习,让他尽快地掌握生产技术。
两年后,杨文焰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并当上了木工班的班长。工资收入从刚来时的每月4000多元,提高到9000余元,多时可以达到1万余元,年收入近13万元,是他在老家时的6倍多。2019年,杨文焰将老婆的户口从贵州锦屏迁到龙游,妻子也进了同一家企业上班。在杨不周的帮助下,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来到龙游读书,如今大女儿顺利考上杭州的一所大学。在公司的帮助下,杨文焰在龙游买了房、买了车,买房时,杨不周特意给他送来8万元红包。
杨文焰十分感动,“感谢杨总给我们少数民族兄弟的关爱与帮助!他是我们少数民族职工的贴心人。”
将老三,回族,今年44岁的她已经当上了奶奶。由于老家无人照顾孙子,她想将孙子带到龙游上学。可孙子的户口不在龙游,上学问题令她愁眉不解。杨不周听说了她的情况后,立马找到相关部门协商此事。几经周折,终于帮助孩子顺利在龙游入学。
像杨文焰、将老三这样的故事,在企业里还有很多很多。
员工不仅仅有旅游、过节礼包等丰富的福利,而且每年春节回家企业还会给予车票报销,有的偏远地区还会安排专车接送。即使是需要跨越多个省份的贵州凯里、云南文山等地,只要员工有需要,公司就会安排车辆。一项项暖心的举措让少数民族员工的心和企业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