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要闻

二十五家危险房企有哪些(二十五家危险房企)

时间:2022-10-06 01:54 阅读:

  2200亿房企巨头出事,200多家房企破产!

   这个夏天,房地产行业传来一股浓重的焦糊味。

   6月8日,泰禾北京院子二期业主在微博发布一则致泰禾董事长黄其森的公开信,称该项目施工进度严重滞后,施工方因泰禾拖欠数亿工程款,不久后将停工走人,“烂尾几乎成了定局”。

   业主同时指出,泰禾违规售房,挪用监管账户巨额资金。不仅是北京,杭州、苏州、东莞等地均有泰禾业主反应项目进度延期交付的情况。

   业主维权的背后,是泰禾暴跌82%的惨淡业绩。

   泰禾财报显示,201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下降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4.66亿元,同比下降82%,创近7年以来的新低,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超4亿元。

   其5大战场,近乎“全军覆没”。

   据财报显示,2019年,泰禾集团在福州、北京、上海、广深、武汉5个区域的营业收入全面下滑,其中,武汉区域的营业收入直接暴跌100% ,而华东、广深区域的降幅亦分别高达42%、65%。

   实控人更是被列入了“失信人名单”。

   2020年4月22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网披露,因子公司债务违约,泰禾集团董事长及其实际控制人黄其森,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要知道,泰禾在业界可是一家响当当的巨头,资产超2200亿,号称中国地产行业“最猛的勇士”。

   它的扩张极为激进,在土拍市场上屡屡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的记录,拿地疯狂,销售更狂:2013年,泰禾的销售规模仅124亿元,短短四年时间,便飙升至1007亿元,增幅高达709%,2017年底甚至喊出了“2000亿的销售目标”。

   这样一个巨头的四面楚歌,对于整个地产行业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其他巨头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些房企开始寻求外援,曾经财大气粗的他们也被迫抱起了大腿。

   今年以来,包括弘阳集团、协信地产、阳光股份(000608.SZ)、福晟国际、新华联(000620.SZ)等六家房企,均透露了引入战投的计划或意向,以期重生。

   一些房企纷纷转型上岸,似乎养猪比卖房更赚钱。

   万科集团于3月成立了食品事业部,明确提出要布局生猪养殖,在此之前,碧桂园、恒大早已入局生猪行业。

   一些企业纷纷与房地产业务做切割。 比如今年,地产“潜巨头”国家电网重磅宣布:“下决心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

   要知道,国家电网并非只做电网,旗下的房地产业务由鲁能集团运作,核心业务为地产、能源两大板块。

   2011年,剥离火电业务后,国资委增补鲁能集团为21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企业之一。在业内看来,鲁能土储规模庞大,资源雄厚,虽不属于头部房企,但一直是潜在的“巨无霸”。

   一些房企更是撑不下去、接连倒下。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2020年6月初,今年房地产企业破产数量已经达208家,超过2018年上半年的177家破产数量,与2019年同期相对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开始,一些曾经规模较大的房企也出现在破产的名单中,比如曾进入房地产销售百强榜的三盛宏业、曾位列全国五百强第215位的银亿集团。

   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抱大腿,要么转型,要么与房地产做切割,曾经造就无数富豪的地产行业,究竟是怎么了?

   地产行业的焦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落幕。

   地产行业有“三高”: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

   曾经的房企无限风光,土地是国家的,钱是银行的,凭借着“三高”的运作模式,迅速扩张、地王频出,天价拍地、高价卖房,成就了一大批房产富豪。

   他们借钱花钱毫不手软。业内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一家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好不好主要看他的财务总监融资能力强不强。

   然而如今,先有国家重磅出手,对楼市发起雷霆调控;资金层面,对房企抽水断奶。

   叠加疫情冲击,房企开工、销售都遭遇重大掣肘, 房企们被扼住了咽喉,曾经最不差钱的“地主”,现在也没有余粮了!

   巨大的债务压力,也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达到1490万亿。

   更不用说,还有全国楼市基本盘的变化。

   根据最新《央行报告》,目前全国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高达1.5套,超过40%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子,绝大多数城市都将面临住房过剩的局面,只有个别核心城市住房仍旧存在结构性短缺。

   这意味着,尤其是在那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楼市的人口红利已经收割完毕,未来的房企将会迎来无人接盘的压力。

   但与此同时,一些弹药充足、资金雄厚的巨头们,也加紧了抄底收购的步伐,未来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据克而瑞数据,2019年融创、越秀和世茂分别以432.37、231.86和202.14亿元的交易总价值荣登行业前三并购剁手王。

   正如《最后的教父》书中所写:

   上帝创造了一个危险的世界,人类把它变得更加危机四伏。在这里,人们必须自己挣到每日的食物,而同伴都是猛兽。唯一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

   其实别老说大鱼吃小鱼了,生而夺食,皆为猛兽。机会来临时,大鱼也会吃大鱼。

   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未来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了,“大鱼吃大鱼”都会频频上演。这个世界,只要你有资本,就能强食弱肉。

   黄奇帆甚至做过这样一个预言,今后十几年,中国房企数量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意味着,未来,或将有数万家房企消失。

   那么,着对我们购房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第一,房企的寒冬,并不意味着楼市的下行、房价的下降。

   一方面,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国民支柱行业,楼市必须要稳。

   例如相关机构统计过,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过去三年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大约0.43个百分点。

   房企也是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房企也是必须要救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城镇就业人口高达466万人。

   按照此阶段房地产规模,疫情造成房地产投资下行,直接或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城镇就业,大约有174.9万人。

   所以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政策,以最强的诚意、最大的限度,帮助房企渡过难关、给予楼市最大支撑。

   另一方面,当地产行业单靠走量、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当房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那么房企们就会通过加强设计、优化配套、提高品质以及自身品牌标识等方式提高房子的溢价。

   当然,这对消费者的居住体验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可能会越来越难买到便宜的房子。

   第二,房企蒙眼狂奔的时代结束,也意味着我们盲目投资时代的终结。

   如果你是想买房,那么你一定要当心小开发商,这事关你的房子能不能到手、到手的房子怎么样。

   一方面,开发商的资金紧缺、压力山大,势必会降低房屋的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有开发商撑不下去倒闭或被他人并购,其在建楼盘很大一部分将成为烂尾,让你损失惨重。

   如果你想投资地产债,那么你要注意,即使是评级AAA的高信用大房企,因其过度投资的关系,现金流也补不上负债缺口,也同样需要消耗流动资产去偿债,在偿债压力上甚至还要高于其他房企;而对于低信用的房企(AA-及以下)来说,加速挤兑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毕竟,在任何资产潮起潮落大 游戏 开幕的那一刻起,注定要有人为疯狂投机买单,注定要有人为之付出代价。

  2022年最危险的房企

  2022年最危险的房企:

  1、宝龙地产

  激进扩张负债压顶,陷入爆雷危机,其背后积聚的风险也在暗流涌动。推迟公布2021年报,并在年报前更换审计师,宝龙地产的财务透明度和公司治理状况恶化。

  2、协信远创

  2020年3月份以来,债务违约,涉及司法诉讼127条,曾被法院因自身失信被限制高消费,目前裁定破产重整。

  3、泰禾集团

  2020年7月份以来,爆发债务危机,想要引入万科做战投,最终却不了了之,最近,董事长及公司的两个财务高管,还被请去协助调查。两年时间过去了,泰禾的债务危机不仅没缓解,如今更是风雨飘摇。

  4、祥生集团

  2021年7月份以来,祥生控股集团信用资质逐步恶化,再融资风险加大,其股价甚至一日腰斩。如今公开负债压顶,房企资金链雪上加霜。

  出资之外,在发布21年年报钱,祥生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主席辞任,财务总监离职。

  5、宝能集团

  2021年6月份以来,被法院强制执行连续3次,宝能系所持部分股份出现司法冻结或轮候冻,近日姚振华因涉及7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广州市中级法院通报。

  6、中国恒大

  2021年6月份以来,中国房地产迄今为止最大的雷,被央行与银保监会约谈后,去年12月初宣布成立风险化解委员会。

  四个多月时间过去了,恒大召开的债权人会议给出的进展也只有一个字:等,争取在7月份之前推出重组方案。

  目前,恒大关联案件可以在当地法院立案,不再移交广中集中管辖了。其实就是时间而已,剩下就是债权处理的痛苦时刻。下大棋,时代的局限,无奈的抉择,必要的牺牲。

  7、广州富力

  2021年10月开始,开始大批停止裁员,债务违约,项目停工业主维权不断,至今披露21年业绩年报。

  楼市风向要变,看看谁是最危险房企

  当时我们说,央行、银监会“认贷不认房”等新政出台的最大背景是,开发商比任何时候都缺钱,风险度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果然,今年11月以来,中央决策层连续提及房地产去库存。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有史以来最高层首次正面提示房地产风险。

  从去年起,标准排名研究院开始定期推出“房地产公司风险榜”,至今已是第四季。榜单以存货增长、去库存压力、现金流恶化情况和资产负债率等四项指标作为评选依据,筛选出当期最差的20家房地产公司,提示风险。

  在前三季的评选中,泰禾地产由于存货激增、现金流恶化以及负债率较高等问题,连续三期蝉联风险榜首位。而在第四季的评选中,泰禾地产因今年收入增长明显,接近倍增,带动公司现金流状况明显好转,去库存压力也暂时有所缓解,虽然公司的负债率依然位列前9,但在最终的风险排名中由连续三期第1位降到本期的第54位。

  入选最新一期房地产公司风险榜的20家公司是:天地源、格力地产、三湘股份、珠江控股、合肥城建、云南城投、金融街、广宇发展、中洲控股、市北高新、中国武夷、首开股份、大港股份、华发股份、凤凰股份、香江控股、迪马股份、华鑫股份、南国置业和阳光城。

  当然,最高层的重视,一方面说明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说明,既然得到了正视和重视,可能离问题的解决也不远了。而不管你如何解读,在具体的操作中都必须擦亮眼睛。

  2.5万亿存货背后,大公司谨慎、中小公司激进

  标准排名研究院统计,截止9月末,A股11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剔除3季度存货及营业收入少于1亿元的公司),存货合计为2.5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5%。房地产企业的库存压力整体上并未得到明显缓解,虽然行业的大型开发商对于完成全年的目标信心十足,但很多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却是度日如年。

  从2015年三季度地产公司存货压力榜上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二三线地产公司在行业逆市中纷纷加大存货储备,如上海市北高新,存货增长345%;重庆广宇发展,增长147%。

  反观大型房企,存货处于谨慎增长,万科存货增长0.04%,保利增长4.39%,招商增长27.39%,金地则下降9.84%。

  去库存压力:万科只需2年,荣安地产却要15年

  今年前3季度,118家房地产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为49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0亿元,增长10.6%。可以看到,营收的增长与存货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特别是从今年以来央行的连续降息,直接降低了购房者的负担压力,对楼市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带动成交量的活跃。

  很多大型房企的销售情况比2014年增长明显,如在地产风险榜连续蝉联榜首的泰禾地产,今年的营收是65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35亿元,同比增长86%,全年有望倍增。其他如万科营收增长26%,保利增长21%,华夏幸福增长40%。

  大房企吃肉,很多小房企则未必能喝上汤。荣安地产营收从去年的33亿元降至今年3.6亿元;天保基建从13.9亿元降至4.4亿地;格力地产则从14.3亿元降至4.5亿元。

  118家房企的整体营收增长10%,但营收下降的公司多达60家,下降公司的数量多于上升数量,甚至其中还有首开、华侨城等百亿级房企。

  其实,对于地产公司来说,库存量多少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是否有能力卖出去。市场上最大的地产公司万科手里有3500亿元存货,货值巨大,但按照万科现在年销2000亿元的水平对比,2年时间万科基本就可以消化掉手里的存货。

  而对于上文提到的荣安地产,该公司有50亿元的存货,如果以2014年销售33亿元的水平衡量,基本上一年半就能消化掉存货,但其今年的营收骤降至3.6亿元,如按此水平去库存,时间周期延长了10倍。

  在标准排名的去库存压力榜中,荣安地产就排名第1,所有上榜企业基本共性都是营收大幅下降,而存货却在增长。

  房企现金流总体回归正常,万科意外成最差

  今年3季度,118家房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净额合计为7.6亿元,难得一现正流入,要知道去年同期的现金流是-1270亿元,一正一负间差距在千亿元以上。

  但就在所有房企都回笼资金的时候,万科却成为当季现金流最差的房企。标准排名用现金流恶化指标来评估房企的现金流情况,即当期与同期现金流净额之间的差额。

  以万科为例,该公司2014年3季的现金流净额为172亿元,2015年3季度为-46.8亿元,两者差额为-218.8亿元。成为当期现金流恶化榜榜首。

  在以往的评选中,万科一直保持谨慎拿地态度,现金流状况良好,今年初万科手中就握有几百亿存款,加上发债资金,当万科喊出百亿回购股票之时也是底气十足。而彼时,其他房企的日子都很紧张,现金流很多在负十亿至负百亿间。而现在,当大多数房企加紧回笼资金去库存的时候,已超前完成去库存任务的万科开始在土地市场变得更加积极。

  房企平均负债率76.5%,珠江控股已资不抵债

  长期以来,珠江控股的资产负债率都是全行业榜首,每次评选其距离资不抵债总是越来越近。而现在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108.27%——珠江控股的资产负债率终于破百。

  118家房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6.5%,超过平均负债率水平的房企虽然只有40家,但大中型房企居多,甚至万科(78.78%)、保利(77.8%)也在其中。

  在负债率排名前10的房企中,除珠江控股外,还包括鲁商置业(92.89%)、云南城投(88.52%)、阳光城(87.41%)、华夏幸福(86.82%)、泛海控股(86.19%)以及泰禾集团(85.92%)等众多知名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