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要闻

首席展望|海通证券余文心:医药板块有望反转,看好三条主线

时间:2023-01-28 08:20 阅读:

  2022年医药板块延续调整态势,医改逐步进入深水区,行业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扰动,不过下半年板块逐步走出至暗时刻。迈入2023年,医药板块将迎来哪些变化?近日,推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途”——《首席连线跨年市场展望,海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余文心做客节目,就2023年医药板块走势、投资机会进行深入分析与展望。

  余文心自2010年开始从事医药行业研究工作,已有12年研究经验,并且连续多年获得新财富、水晶球、金牛奖等最佳分析师奖项第一名,研究领域涵盖医药生物各子板块。

  政策缓和主线年,医药板块走出前高后低的W型走势,分别在4月底、9月底出现两波反弹。回顾这两波反弹,余文心认为反弹逻辑有所不同。

  “事实上,这一波政策的放松预期,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推荐。”余文心指出,2022年6月国家医保局下发了创新药续约谈判的文件,仔细解读可以看到其规则相比以前的降价预期有所缓和。但是7、8月份,市场因为消费数据等原因又出现了回调,所以6月份有一波小的反弹之后,股票市场包括医药股又有所回调。直到9月份,包括电生理、生化等集采密集发布之后,市场才真正确立了政策缓和主线月的一波复苏是跟随所有消费股一起的,包括医药消费、必需品消费、白酒消费,那时都有一波行情。但是,2022年9月这波行情是比较独有的,受益于医药板块政策预期缓和,所以这两次反弹是不一样的逻辑。“经历了比较紧的几年之后,我们觉得,现在各方对于集采等政策,其实都趋于温和化。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行业发展,以及可持续的政策预期。”

  基于过往经验,余文心复盘认为,医药板块是不断波动型上升的走势。2009年到2011年一波大幅上涨,是因为医保扩容;2011年又因为医保的透支、超支等,出现了一波下跌。跌了一年半之后,随着创业板很多新公司上市,有新的主线诞生出来,医药股一直涨到了2015年。

  “2016年年初有‘熔断’,所以一直到2016年大家还是比较担心医药股。也是因为控费逻辑又调整了一年半,直到2017年中期,由于创新药的崛起等等,又持续了一年期的牛市。”余文心指出,至2018年中期,因为长生疫苗事件以及“4+7”集采,医药股又调整了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随着CRO等主线年中期又一直走了长达两年半的牛市。随后从2021年7月开始,到2022年9月底又调整了15个月。

  余文心总结指出:第一,医药股其实一直是长牛,因为城镇化、老龄化等变化,其长牛趋势是确立的。第二,行业涨多了之后,可能就面临回调,因为估值太贵,或者说每一轮回调其实都因为医保控费。但回调的时间一般没有超过一年半,因为板块估值已经比较便宜,叠加政策端总会有微调,以及医药股中会有很多新公司,包括新公司的上市、老公司诞生新的主线,总有细分子行业引领新一波的成长。

  “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反转。”余文心认为,医药股可能又要迎来两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甜蜜时光。第一,目前医药股的估值不算贵;第二,公募基金持仓在比较低的位置。第三,现在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是7万多亿,医保基金的支出规模大概不到3万亿,但这两个数据是连年增长的。比如说这两个数据每年增长10%,就一定会有增长20%-30%甚至40%-50%的公司出来。而医药领域的细分赛道这么多,很容易找到40%-50%或者20%-30%增长的这些公司,新一波的行情也会诞生出来。

  余文心首先强调,从各国历史来看,这一波新冠疫情不是短期可以结束的。所以,能够给得上估值的,实际上是长期能够看到持续性的。事实上,PE这一概念的诞生,基于大家对于长期成长以及现金流的预期。因此,这一波比较受益的如药店,即使疫情过去,去药店的人仍然是不少的,人们也会有疫后的康复需求。此外,互联网医疗等需求也是持续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因为前面调整得非常多,市场是非常悲观的,但产业同样在发展。”余文心指出,资本市场可能把乐观的情绪放大,也把悲观的情绪放大,但产业界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自身的修复。可以看到,更多的公司在海外License-out,包括自身出海,都非常优秀。现在疫情放开之后,出海可能会更顺利一些。此外,随着很多的新药上市,在国内的兑现预期也越来越强,这两点上面都是有机会的。

  第一,余文心推荐关注复苏,包括严肃医疗的复苏和消费的复苏。在严肃医疗的复苏中,高值耗材、麻醉药、一些创新药的复苏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消费中,眼科、医美、口腔等的复苏也是确定的。

  具体到消费医疗的复苏节奏,余文心认为,眼科的复苏应该是最快的,医美、口腔、中药滋补品或资源品的复苏也非常值得期待。“我们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估值跟业绩的匹配度。在估值太贵的时候,建议大家等一等。当疫情出现反复、可能股票市场又下跌的时候,其实是买消费医疗最好的时机了。”对于第二条主线,余文心建议关注医药的硬科技,包括医疗设备等“国之重器”。“医疗器械,尤其设备、高值耗材这些领域中,国产化率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投资逻辑。”

  余文心指出,在细分的子赛道或者子行业中通常有一个指标,一旦该行业的国产化率达到20%,就有可能进入加速替代的过程。因为在份额才5%的时候,要说服医院、医生使用国产设备,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是一旦行业或者细分领域的产品达到20%的国产化率时,医生可能就面临批量的认可,这时候有望加速国产化。

  “我们在很多的大型影像设备,包括测序仪、呼吸机、疫情相关的彩超、ICU设备,以及瓣膜、晶体、电生理等高值耗材,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国产化空间。”余文心指出,甚至在有些领域中,国产企业比进口企业做得还好,或者更早在中国做推广、教育。整体而言,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提升是非常确定的趋势。

  第三,余文心推荐关注中药领域一些资源品属性的公司,其实也是消费主线中的子领域。此外,还有一些领域,比如血制品、CRO中都有一定的机会。“把握估值跟业绩的匹配度,去寻找其中更有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