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小红书商业化困局:被贴负面标签,用户增长停滞,生活方式电商发展受限
小红书本次新成立的应用算法部由社区技术部负责人夏侯兼任,向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汇报。
小红书电商产品部门、商业化部门以及社区技术部门等多个部门开启裁员,主要聚焦于绩效在3.5以下的员工,裁员比例或高达20%-30%。
市场猜测,小红书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和裁员背后,与公司商业化进程不顺有关联。
公开资料显示,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以“种草”为核心,通过用户分享和社区互动,构建了“种草到拔草”的消费闭环。作为内容,小红书主要以展示广告、品牌合作等形式进行变现,因此公司的营收主要以广告业务为主。据广发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小红书80%的营收源于广告业务。
为摆脱对广告业务的依赖,寻求更广的商业变现,小红书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公司的电商业务。
证券之星成立初期,小红书便向电商领域进行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公司于2014年推出“福利社”自营电商,主营护肤、彩妆、时尚等类目。随后在2022年推出“小绿洲”,专注于户外运动品类,包括露营等户外运动相关用品,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不过,上述两个自营电商均在2023年被关闭。对于“小绿洲”的关闭,小红书称未能实现最大化满足用户户外需求的预期目标,而对于“福利社”的关停,公司则表示集中资源和力量,服务更多买手、主理人、商家和品牌在电商的发展。
彼时,因董洁在小红书上以“分享式”和“种草式”的直播风格出圈,公司借机提出 “买手电商”,即以买手电商为核心的模式,以打造差异化。
实际上,买手本质上依然是带货主播,只不过他们筛选出与自身标签和粉丝调性相符的商品,最终通过笔记或直播等方式将商品推销给消费者。
尽管小红书大力发展电商业务,但公司以广告业务为主的营收结构短期难以改变。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营收为37亿美元;净利润为5亿美元,是首次实现盈利。其中,公司来自广告收入的占总营收近80%。
证券之星今年7月,小红书将“买手电商”的概念调整为“生活方式电商”--让用户在小红书买到的,不仅是好产品,也是一种向往的生活。有分析指出,从买手电商到生活方式电商,小红书给人的感觉始终摇摆不定,根源就在于“既要又要”的心态,公司既想保持内容属性的基因不变,又想把电商业务请进来。
不过,小红书所提出的生活方式电商并非适合所有品牌和品类。据相关媒体统计,在小红书Focus30店播榜上,基本是家具、美护、服饰、彩妆、包包、美容仪、健康食品等品类,且都是中高端的小众创业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小红书的电商业务难以拓展至更广泛的消费品类,尤其是价格较低且竞争激烈的大众消费品。
结合数据来看,11月中旬,小红书发布了生活方式电商的首个双11战绩。其中,单场破百万店播直播间数量同比增长850%,千万级商家数量同比增长540%,单场成交破千万买手数量同比增长360%。看似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与淘宝天猫等头部相比,破千万的规模,只能算小商家。据淘宝直播双11战报显示,截至11月11日,淘宝共有119个直播间成交额破亿。
从商业模式上分析,小红书目前通过内容吸引用户进而推动商业化,试图完成“导流-种草-卖货”的闭环。但实际情况则是不少用户在小红书被种草后,转向淘宝、京东等其他电商去购买商品。淘宝和天猫的流量中,至少有20%来自小红书的推荐。换言之,小红书在“种草”过程中成功吸引了用户,却未能形成完美的购买闭环。
电商业务的发展依赖于持续增长的用户基础和高黏性的流量。证券之星作为成立超10年的,小红书用户规模的增长正在放缓。
据悉,小红书的日活跃用户数自2023年初突破1亿后,便定下了年底DAU达1.4亿的目标,但公司年底DUA为1.06亿,未达预期。截至2024年6月,小红书DAU为1.2亿,仍未达到此前定下目标。
进一步研究发现,小红书的流量分配主要在美妆、时尚、出行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其中,小红书在美妆和时尚领域的流量份额分别为18%、17%,出行占比约为15%,美食和知识类内容占比则在10%-12%之间。因此,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主要以女性为主,占比高达七成。
用户群体的单一限制了小红书的市场渗透,使其难以成为像抖音这样的“全民型”。相比之下,快手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其DAU突破4亿,而抖音的DAU在上半年已经突破7亿。
不仅如此,近年来,小红书也被贴上了“焦虑贩卖机”“负能量集散地”的标签。公司也多次被曝虚假宣传、买卖账号、花钱打榜、过度推广等负面新闻。不少网友吐槽,在被大量广告信息充斥下,小红书早已变味,由种草变成了割韭菜。
用户规模增长趋缓则意味着小红书的新增流量相对有限,这给公司电商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