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深圳最牛打工天团,干出又一个“小大疆”
2024年,拓竹3D打印机出货量共计约120万台,高于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年出货增量,市占率达到29%,营收也突破了55亿元。这一年,拓竹完成B轮融资,淡马锡等国际资本入局,估值来到20亿美元。
2024年8月,3D打印巨头Stratasys以10项核心专利为由起诉拓竹。双方争端所在主要基于美国市场,一旦专利诉讼出现变故,将直接影响一个关键大本营的运转策略,毕竟海外市场曾为拓竹贡献了重要营收。
2024年初,其主动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召回2023年11月17日至2024年1月29日期间制造的部分Bambu Lab A1 3D打印机,涉及数量为6220台。这批次召回范围内的打印机产品,可能出现热床线内部发生断裂,有安全隐患。
不过,主动召回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名声,并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此之后,拓竹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更为充分,在产品开发环节也开始追求精益求精。
陶冶在海外播客中表示,拓竹之前的3D打印机厂商通常会容许新机器的缺陷,将后续问题的解决交给开源社区,而拓竹则力求设备在上市时即是“完美的”。
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的稳定极为关键。拓竹当前的产品开发与制造都位于深圳,工厂所在的宝安区是消费电子制造聚集地,使得产品的生产、组装稳定和高效。
拓竹总部则位于南山区,周围环绕大疆、影石创新、安克创新、韶音等消费电子巨头。慢慢的,拓竹也开始有了“小大疆”的美誉。
这其实与拓竹的团队成员过往息息相关,除了CEO陶冶曾担任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外,CTO高修峰是陶冶中科大校友,曾任大疆系统工程部负责人,COO刘怀宇,曾任DJI眼镜、FPV无人机产品经理,再加上曾负责过DJI云台部门的陈子寒、大疆遥控器系统设计的吴伟。初创团队各有侧重,在竞争中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高压社会,他们抓住了年轻人为了取悦自己,愿意尝鲜而购买一个特殊玩具的消费习惯。
不过,这份新鲜感稍纵即逝。十年前,全球3D打印产业已经有过一次冷静期,大量初创公司被洗牌而倒下,资本转身离场。
相比之下,大疆却一直是消费者和投资人眼中的行业创新者,无人机,更已从发烧友的玩具,拓展至农业巡航、应急救援等诸多B端场景内,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创造了“大疆时刻”。
反观消费级3D打印,核心场景仍然围绕着娱乐诉求,这决定了其市场的天花板高度有限。
在这个教育市场的关键时间节点,相比3D打印的能力和精度,让这个设备进入寻常百姓家,或是渗透进中小企业的研发、打样环节,更有助于产业的爆发,也是拓竹科技以差异化竞争思维深耕全球市场的关键。
而苹果最近的一个举动,则为这个方向增添了一分新可能。10月底,苹果在贴出了增材制造领域专家的招聘信息,岗位主要负责开发与优化金属增材制造工艺,利用3D打印系统及粉末冶金等技术,支持合金开发与产品设计,并推动从概念到量产的转化。
苹果添了一把火,也并不难理解,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3C赛道,“更轻、更薄、更集成”已成为折叠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产品的共同追求的方向。而3D打印领域对于设计的极致创造,也让消费电子巨头看到了新概念的曙光。毕竟,引入新技术作为新品卖点,一直是苹果百试不爽的“销售妙药”。
这也意味着,随着各大巨头的押注,当3D打印不再被用户称为新奇,而是工程师手中日常使用的工具,它的价值才可谓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