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商品过度包装:利益链、消费心理与监管难题
时间:2025-06-05 14:25 阅读:
日前,青海省消费者协会联合陕西、甘肃、宁夏等11地消费者组织,向消费者和经营主体发布商品过度包装消费提示。过度包装如“寄生虫”,吸食资源还制造“高端”幻象。 商家沉迷过度包装,本质是利益算计。某品牌粽子包装成本占售价45%,皮革等奢华材质堆砌,让普通商品成“礼品”,价格上浮30%至50%,在茶叶、化妆品领域明显。某茶企缩减包装体积60%,运输成本降25%,销售额增18%,印证过度包装是资源错配。 过度包装催生“包装产业链”,从设计到印刷厂商都依赖“冗余包装”。企业将15%销售额投入包装,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畸形循环。 消费者并非被动接受者。中消协调查显示,43.5%受访者明知是过度包装仍购买。电商数据表明,包装成本占比超30%的“轻奢”“限量”月饼礼盒销量是普通包装的2.3倍,这是社会价值观物化体现。 虽有规定,但执法有博弈。部分企业包装成本占比达31%,仅被责令整改。监管取证成本高,因包装指标需专业检测,消费者难判断。 现行法规对“过度包装”界定有模糊空间,药品、保健品等领域成监管盲区,企业转移过度包装,影响治理成效。 撕开过度包装“伪高端”画皮需多管齐下。完善法规,将包装成本占比纳入企业信用体系;推广可降解材料和模块化设计;重塑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者关注商品价值。 过度包装之困是发展模式之困。企业转向“品质竞争”,消费者不为虚荣买单,监管斩断利益链,商品包装才能回归保护商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