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商业

要闻

算出人均月订单量后进步估算出这个市场的规模

时间:2021-09-20 11:03

  你先做了,因此你获得了创新者的标签,吸引了领先的人才,也提前知道了有什么样的坑,可能积累了不平等的战略资源。

  所以先发优势是很重要的,商业里先发优势是主体。 后发优势也很重要,知道先发优势的人,都知道先发优势很可怕,这常导致后发还有机会的时候,你放弃进场了,所以后发优势更值得讲。

  后发优势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去说服很多人了,先发者要去说服很多人,痛苦是很多人完全不能想象的。 莱特兄弟搞飞机时,既不知道飞机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商业模式是什么,他们甚至根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要发明飞机,所以莱特兄弟在飞机上也没获得太大的商业成功。 很多创新发现的过程是不太可预测的。由于我们对先发优势有了太多的晕轮效应,而让我们忽视了后发优势。 举个例子。外卖说不上是谁发明的,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有外卖,饿了么也不是第一家做互联网外卖的,但饿了么确实是第一家取得突破的。 饿了么的做法非常独到,他们选择开哪个学校,几个创始人分别去学校数这个校园有多少外卖员进出。 如果外卖很多,说明这个学校的外卖基础不错。

  他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从起步做到十几个城市基本没亏钱,还有200%左右的增长。 但背后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发现这样性价比很高,导致他们所有的业务扩张都是在重复这个过程,如果外卖需求不旺盛,就不开这个城市了。 这个做法只能发掘到最早期的用户和商家,不能深挖市场潜在的商家和用户。比如,饿了么开了十几个城市,但没有开大学生数量最多的武汉。 美团的思维方式是用大学生数量来测算整个市场的规模。当时,美团也调研了上交的在校大学生数和订单数量,算出人均月订单量后进一步估算出这个市场的规模应该有200万单,按这个数据来说,应该去开武汉,但饿了么没有开。 这也是创新者和后发者思考问题的差异之处,因为创新者实在太难了,或者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同。 于是美团开了很多饿了么还没开的城市,起步就开了20个城市,开20个城市的原因是算过了市场体量,这个事情是个大生意,但只能招到20个城市经理,那就只能先开20个城市,2个月之后开了60个城市,人不会做这个业务,也不要紧,先把人扔进去让用户看到这个产品。 这也是先发者和后发者思维方式的差别。 决定起步的时候我也纠结了很久,因为觉得他们的产品和团队都挺好,但是最后还是觉得该进场,因为一是大生意(市场体量),二是市场不会只剩下1家。

  一言以蔽之,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差别,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要知道我们在做增量,还是存量的市场。

  存量市场并非没有机会,但存量市场的发展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对后发者而言,基本上全世界都在与你为敌。 一旦一个市场成为存量市场,那么行业格局变化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此外,存量市场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好还是在增量市场去发展。 衡量增量存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比如一天几百万张机票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的,当这个比值超过50%之后市场格局要变就很难了。

  在互联网生意里,增量、存量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获客成本的差别。 不管是打广告,还是补贴还是做地推,增量和存量市场的获客成本的差别起码是十倍,这导致存量市场的单单一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就会导致生意不成立。 但存量市场并不意味着没机会,举一个百事可乐的例子。 百事可乐原来是很小的公司,可乐这个行业是可口可乐开创的,可口可乐又比较强,市占率最高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九十几。 百事可乐的约翰斯考利认为虽然很艰难,但还是有机会抢回市场份额的,改变消费者心智。

  可利用的机会就是,一个人在13岁叛逆期的时候,会在方方面面都不认同自己的父母,包括父母的消费品牌。 如果我们站在未来100年看向现在,这些新出生的人就是增量市场。刚出生的人是没办法选择自己的消费品牌的,但总有一天他会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在那个时间点告诉他,“年轻人应该喝百事可乐”,这个口号是可口可乐是打不了的,也不能有的定位。 这个口号不仅让消费者在年轻的时候喝百事可乐,而且未来这些年轻人变老了也会觉得自己年轻,还会继续喝百事可乐。

  所以,存量市场也是有机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和第一名做出差异化。

  八、高频低频 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和互联网不见得有直接关系,而高频、低频和互联网的关系很大。互联网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高频打低频,高频打低频就具备优势。 美团在酒店在线预订业务上就是用的这个策略,美团在这个业务上是完全的后进者。美团比先行者晚10年进入酒店在线预订行业,但是后来居上。 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线预订酒店是一个相对低频的行为,这会导致想订酒店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打开手机里已经安装的、恰好有酒店预订功能的,而不是去应用市场里再下载一个,甚至可能没注册过的。

  高频打低频会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优势。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一节提到的增量与存量,美团酒店虽然晚了10多年才进入这个行业,但是2010年在线%左右,还有巨大的增量市场,美团酒店很好地抓住了增量市场的机会。 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2年,换下一款手机的时候原来的都不在了,少部分人是把原来的一个一个装回来,大部分人是想到什么装什么。 所以,高频软件,消费者比较可能先装回来,而且高频软件通常会比较靠前,处于手机里非常优越的位置,这导致高频打低频就很容易。 九、入场时机

  天时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这和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完全相反的。 即便孟子的观点在战争中是成立的,也并不能认为在战争中成立的理论,在商业上就一定成立。

  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入场太早和太晚都不行。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里最火热、最激烈的行业是社区团购,在过去的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里,美团、拼多多、阿里、滴滴、京东这几个体量比较大的公司都决定进场了,因为再不进场就已经来不及了。 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每次机会都有创业者蜂拥冲进去,也有投资人大把投钱进去,所以即便是错的机会,也有可能拿到钱。 2003年,我和王兴开始做社交网站,2005年做校内网,第一波就有30几个同行,后来都倒闭了,第二波又有30几个同行,校内网团队是唯一一个两次机会都参加了的团队。

  越重要的事情越难判断。其实即使是一家大公司,判断入场时机也并不会比小公司更容易。 结论有两个,一是马克安德森的结论,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早晚会发生,你就每3年试一次。 二是我自己的结论,只要你没有倒闭,早入场比晚入场好,但扛住别倒闭这件事,对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很难。

  因为越早入场你越能积累正确认知,你越可能把握住浪潮。 有一天创业也好,还是在公司内搞新业务也好,千万不要说:兄弟们机会来了这次搞一把大的。那你多半会掉到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