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云和奋力打造全国山区县域 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
44岁云和人陈金福的一天,是伴随着厂房里机器运转的声音开始的。
他所在的浙江诚创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精密轴承套圈制造,主要为瑞典SKF,日本NSK、NTN和德国舍弗勒公司配套生产高端轴承套圈,是云和首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的企业。
陈金福是从海拔1000多米的崇头镇沙铺村林山老家走出来的“精英技师”。他所在企业有80%的员工和他有着相似经历。这一变化,得益于云和多年来坚持的“小县大城”战略: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培育和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目前,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3.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73.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政务服务上做乘法,才能更好地在“大城”上做加法。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吸引了来自全县各地4900多位异地搬迁农民落户。
“聚集”的农民,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等问题如何破解?2019年,白龙山街道联合雾溪畲族乡、崇头镇等迁出地政府,探索推行“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宋少宗是从雾溪乡岙头村下山转移搬迁到大坪的党员,从一开始生活融入难、办事“两头跑”,到现在有了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他连连点赞。
来自雾溪乡水竹垟村的柳李红,是首批搬到大坪社区的住户。2018年,她办起了“左邻右舍”来料加工点,年收入10余万元,带动20余位从山里搬来的老人在家门口就业。
作为云和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木玩进一步释放出移民就业“蓄水池”的作用。目前,云和共有木玩企业1093家,产品总量占全国的56%、世界的40%,出口欧美等76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实现产值91.9亿元。近年来,云和一大批木玩人尝试用文化创意来“点亮”传统行业,一大批动画片在央媒播出或亮相国际电视节。
在云和全域党建引领的“街乡共治”模式下,搬迁居民“难事两不管”“居民村民两不像”“办事两头跑”的麻烦和困惑一应而解。
在写好“大城”的同时,云和顺势而为,一体推进农村开发、振兴。2016年,石塘镇长汀村将沿湖荒废滩涂改建,开辟了2万多平方米的沙滩,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村民刘根娜一家的生活因而有了很大改善。当年,来自北京的游客将她家老宅改建为民宿。现在,她既是民宿房东也是民宿管家,夫妻俩年收入增加到10万元。
浮云街道溪口村将闲置的旧厂区改造为油菜花花海,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即实现就业增收,这让包括70多岁的刘芳荣在内的村民颇为激动,百亩花海基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让村里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里油菜籽年产量达4000余公斤,产值达5万余元;红高粱年均酿酒6500公斤,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农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既增添了县城的活力,也为全域乡村振兴营造了空间。”云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全长31公里的“十里云河”风景线个村的发展通道,也成为远近游客接近自然的“绿道”,村民发家致富的“财道”。
“小县大城”,既算社会经济发展账,也算生态保护账。云和人与生态同频共振的好故事,在梯田景区有了“高阶”版本。
2020年12月,云和梯田景区通过国家文旅部景观质量评审。如火如荼的创建,带动辐射县域南部山区近三分之一的群众增收致富,惠及2万余人,景区周边农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1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5万元,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增幅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5个百分点,总量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45元。
去年云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与省委“八八战略”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是扎根云和大地、指引云和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当前,云和正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奋力朝着“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