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动态

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丨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跑出黑马速度

时间:2022-12-27 09:14 阅读:

  飞股份有限公司、华米科技为龙头,在智能语音、可穿戴智能终端形成国际领先优势。飞创立,中国语音产业从这里起飞。十年前,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在中文刚刚达到可实用的门槛,在过去10年中,科大讯飞把语音技术的优势从中文领域拓展到了全球的60多种不同语言,将人工智能技术从能听会说,进一步延伸到了能理解会思考。飞最初的创业团队就来自于中科大人机语音实验室。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投入,正式成立了“讯飞研究院”。飞研究院一方面在语音识别领域保持创新引领以及系统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也快速将深度学习框架推广至语音合成、语音评测等其他方向。”科大讯飞的技术负责人告诉

  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也有所建树。这里先后培育出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三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国盾量子还是国内量子第一股。此外,集聚了中电信电子、国科量子、云玺量子、机数量子等头部企业。截至目前,共聚集量子企业共41家,其中量子核心企业13家,归上企业3家,上市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涵盖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量子关键元器件的产业链条。

  2012-2021年,合肥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近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2、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GDP相近城市第1位。

  全球每新售出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来自联宝科技。在联宝科技的“水星线”工厂,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员工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作为联想在全球最大的PC生产基地,联宝科技成为合肥首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企业和全省首家进出口额破百亿美元企业。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家“追光者”的成绩,只是合肥工业如日方升景象的一个缩影。阳光电源是国内最早从事逆变器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2015年起出货量首次超越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发货量第一的欧洲公司,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企业,2021年出货量全球市占率30%以上。始终致力于清洁电力转换技术自主创新的阳光电源,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电控、充电、氢能等新能源主赛道,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累计逆变设备装机超2.69亿千瓦。

  合肥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合肥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玻璃基板—多晶硅原料—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近十年来,京东方三条高世代、晶合12英寸晶圆、维信诺AMOLED6代线、蔚来汽车总部、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协鑫集成等一大批牵动性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而合肥的亮丽名片——家用电器产业,也是全市首个迈入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合肥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份额占全国1/10,其中洗衣机、电冰箱占全国近1/4。传统制造也在加速转型,合肥累计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300个,1.7万家企业实现上云。

  合肥的超百亿企业从2012年的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家。在重点企业的拉动之下,战新产业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2012-2021年均增长19.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021年的54.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尽管合肥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其发展速度和成就并没有在全国凸显出来。

  工业曾长期是合肥的“短板”。新中国成立后虽从上海等地迁来一批工厂,但并无国家级大工业项目在此布局。

  1989年合肥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全市发展的基本战略;2004年合肥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几代人才聚首在科教的火把下,让更多的科技工程,在这里相继开展。

  2015年12月,是合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合钢公司冶炼业务宣告停产。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大型钢铁厂,长期位居合肥市最大工业企业之列。

  同在这个月,总投资400亿元的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合肥动工,助推合肥迈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吐故纳新,这是合肥十年来深究产业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缩影。

  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科技成为合肥发展的强动力。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投入运行。“悟空探秘”“墨子传信”“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一批国际领先重大成果相继问世,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十年来,合肥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615户增长到2021年的4578户,增长6.4倍,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居省会城市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