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动态

如果发生战争还能买基金吗

时间:2021-08-29 23:05 阅读:

  如果发生战争,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

  对楼市肯定有影响,赶紧打吧,我想买房,这一轮不涨还是可以买不错的房子的
现在到好,越长越不买!!!

  战争对基金有什么影响

  首先总的来说,战争对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说人话就是,对于绝大部分的金融市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有的东西是例外的,比如说黄金市场,越是打仗,越是混乱,说明金融市场越是不稳定,而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的稳定性和保持性,就越发凸显了起来。
而基金本质上是对于其他资产的二次投资,它就分为很多的类型,比如说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就叫股票基金,投资于货币的,这叫货币基金,投资于黄金也有相应的基金。所以一言概之说,战争对基金有什么样的影响是说不清楚的,如果说战争对股票带来的消息是利空的,那么股票类的基金一样的会下跌,明白这个关系了吗

  如果中国发生战争普通百姓应该怎样理财风险

  可以购买一些黄金类理财产品,但不建议购买金银首饰。

  学会4.3.2.1原则来理财,抵御通胀并且跑赢CPI。选择平台很重要,一定要谨慎、理性。

  
 

  在做高风险(期货保证金交易)理财之前,最好还是先从P2P、基金、股票开始一步一步的熟悉,养成好的投资习惯很重要。

  
 

  很多投资人刚开始就做高风险的期货保证金交易,这是很危险的开始!

  
 

  《财富日记》专栏文章很适合你现在这个阶段,在《绿色土特产》公号每天有原创更新,用不了一个星期,就会对理财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可以帮到你~

  如果中国发生战争,中银基金公司的保本基金安全吗

  发生战争人民币都不安全,何况基金。现在来看,大规模战争在中国很难发生,所以保本基金没问题可以放心。但多注意基金本身风险,例如管理人过往业绩怎么样。

  二战期间美国买战争国债的民众发财了吗

  有一些人发财了。

  什么是战争公债

  战争公债也叫战争债券
战争债券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一种储蓄债券。在面临战争、出现资金短缺的时候,美国就会利用储蓄债券向企业和个人筹集资金。为了鼓励国民购买,它被冠以战争债券、爱国债券、自由债券、胜利债券等各种既响亮又“崇高”的名称。
“9·11”事件发生后,在国会的大力推动下,美国财政部决定把EE类储蓄债券更名为“爱国债券”。由于这种债券与二战期间美国发行的战争债券相似,美国人通常将其称为“战争债券”。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发行战争债券。
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在谈到债券更名的原因时说,“9·11”事件后,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许多不同年龄的美国人对他说,他们都希望能给国家做点贡献。不过,财政部的官员说得很清楚,战争债券筹集的资金并不完全用于反恐战,而被归入的“大金库”,用于经济重建、国内安全等各种项目。
战争债券是为提升美国人的爱国情绪而“设计”的,主要购买者也是美国公民。购买债券者必须提供社会安全号。债券的第一持有人必须是美国公民和在美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不在美国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只能成为合伙持有者。
战争债券的购买十分方便,既可以通过银行,也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债券的面值分为50美元、75美元、100美元、20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5000美元和10000美元等数种。战争债券是保值的,而且每个月都会增值。购买时只需支付面值的一半,假如你花50美元购买一张面值100美元的战争债券,按规定于17年后兑现,届时你就可以拿到100美元。不过你要想在此前兑现,也可以拿到实际付出的本金加利息。
罗斯福购买了第一份国防债券
1941年年中,法西斯德国已经席卷欧洲大陆,并准备向苏联发动闪电式攻击;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正在谋划袭击珍珠港的美军舰队。当时的美国虽然置身事外,但也感受到了大战日益逼近的气息。5月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发行国防债券,总统罗斯福从财政部长摩根索那里购买了第一份国防债券。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第二天,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向日本宣战。美财政部发行的国防债券也随即更名为战争债券。
从1942年11月到1945年12月,美国共发行了8期战争债券,每次销售额都超过了预定计划。第一期战争债券预计发售90亿美元,实际售出130亿美元;第二期计划发售130亿美元,实际售出185亿美元;第三期售出190亿美元,比预计高出40亿美元。1944年11月,随着欧洲战场捷报频传,第六期战争债券实际售出216亿美元。1945年5月发售第七期债券时,欧洲胜利的消息已经传遍大街小巷,有人担心这一次140亿美元的计划可能完不成,然而最终销出260亿美元。1945年10月,最后一期战争债券被称为胜利债券,销售结果是210亿美元,完成预定110亿美元计划的191%。
1946年1月3日,随着最后一笔胜利债券存入国库,美国在二战期间的战争债券史也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美国战争金融委员会总共售出了1857亿美元的战争债券。超过8500万的美国民众购买了总值约500亿美元的战争债券,而当时美国的总人口才1.3亿,也就是说,超过65%的美国人都购买过战争债券。
关键在于百姓是否支持战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美国在战时实行消费品定量供应制度,而且增大了税收,老百姓即使有钱也无处消费,于是购买战争债券成为惟一的投资选择。同时,战争债券也有利于扩大投资,带动军工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战争景气”。但在历史上,战争债券的热销是以公民的爱国热情为基础的,它为老百姓提供了表达爱国热情的渠道。当前线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奋战时,后方的百姓就通过战争债券贡献自己的力量。战争债券就以这种方式把前线和后方连成一体。有学者指出,虽然战争债券本来的目的是为战争筹集资金,但它最大的收获是这种血肉相连的真挚感情。
换句话说,战争债券能否顺利售出,关键在于百姓是否支持战争。美国在二战期间能够发售数量如此巨大的战争公债,关键就在于这是一场得到举国上下全力支持的正义战争。此后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再也没有发售过战争债券,这并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再打仗,或者美国很有钱。20世纪60年代的侵越战争一度将美国经济拖入泥潭,但美国并没有发售战争债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百姓的反战情绪。
债券所筹款项只是杯水车薪
“9·11”恐怖袭击事件被认为是美国遭受的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随即发出了反恐战争的宣誓。美国总统布什在多次演讲中都反复强调说,反恐是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漫长的、艰苦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布什把反恐作为一场战争来看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得到了美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美国财政部在国会的支持下于2001年12月发售战争债券,到今年7月实际售出15.7亿美元,超出计划4.2亿美元。这同小布什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一样,反映了美国民众在遭受外来打击后激发出的爱国热情。
然而,在热情之余,很多经济学家对战争债券提出了质疑。“9·11”事件后,美国国会紧急拨款400亿美元,其中128亿用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和加强本土安全。2002年7月,美国参议院又追加了56亿美元的国防开支,从而使2001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达到3156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提交的2002年度国防开支预算是3289亿美元,比上年提交的预算增加了133亿美元。对于增长如此迅速的开支而言,区区15.7亿美元的战争债券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布什面临经济困境
如今,布什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打击伊拉克的战争。据估计,这场战争将耗费1000亿—2000亿美元。鉴于目前国际社会的态度,这笔钱恐怕还得美国人自己掏。奥尼尔放话说,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美国可以承担这项财政支出。根据这番表态,美国既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来源,那又何必发行战争债券呢
事实上,经济衰退已经对美国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仅为1.1%,远远低于最新修正后的第一季度5%的增长率。该报告还大大调低了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估计的1.2%调到0.3%。这表明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远比原先估计的严重。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计,2002年与2003年联邦财政预算将重新出现赤字,分别为210亿美元与140亿美元。
克林顿执政8年中,美国联邦财政从2904亿美元的赤字转为2364亿美元的盈余。可以说,克林顿为布什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政遗产,但这笔巨额遗产很快就要被挥霍殆尽。虽然客观上存在恐怖袭击的原因,但布什的经济政策也确实令人费解。他将减税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政策,2001年减税400亿美元,2002年减税700亿美元。这一减税政策无疑加剧了美国财政紧张的状况。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对战争债券的态度也极为尴尬。美国发行的一般储蓄债券利率都在1%左右,而这种债券的利率高达4.07%。在经济衰退、股市不稳的情况下,高利率、低风险的战争债券自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这就意味着将增加的债务负担,因为迟早要还这笔债的。如今,联邦不仅财政盈余没了,债务恐怕还得增加。高利率的战争债券只会使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目前发行战争债券是一个“不仅愚蠢,而且有害”的馊主意。他指出,美国经济正陷入衰退和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之中,为了刺激经济、恢复信心,应该鼓励消费和投资。从联邦到地方,从总统到市长都应该鼓励人们花钱,鼓励人们像往常一样逛商店、下馆子……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些商店还贴出标语:“让纽约重新站起来———去商店购物!下馆子吃饭!”如果美国人不是大胆花钱,而是省吃省穿存钱,这对经济复苏并非是件好事。克鲁格曼进一步分析说,布什一边把本来可以分配给穷人或者投入反恐战争和本土防御的钱还给大公司,一边打着爱国的旗号向老百姓借钱。一进一出,战争债券就相当于老百姓给资本家贴钱。因此,克鲁格曼呼吁:“抵制战争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