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快讯

专访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副总裁卢勇:数据进场交易可提供两种价值

时间:2021-11-25 16:37 阅读:

  时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深圳等地也提出要建设数据交易所,在您看来,与数据交易中心相比,数据交易所对数据流通和交易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勇:数据交易中心定位是一个市场,市场本身并不产生或收集数据,当初发展的方向是构建一个数联网络,连接数据资源和数据需求,更高效地配置数据要素流转。相比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所功能和定位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时报记者:目前我国数据交易中心和数据交易所的建设如何?

  卢勇:从2014年底开始至今,全国成立了20多家数据交易机构,业务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大家都是给数据交易提供平台服务,推动原来天然存在的数据流通需求,从场外转到场内,提升数据交易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的数据交易所还没有,有些地方可能名字叫数据交易所,但实际上从事的业务和数据交易中心差不多。对于数据交易所,业内还都在摸索。

  证券时报记者:对数据的供给和需求方而言,进场交易有什么便利?

  卢勇:以数据交易中心为例,提供两种价值,一是解决了效率问题,一家企业需要数据资源,传统模式下,需要对接不同的数据资源,效率不高,而通过数据交易中心平台,可以获得更多源的数据,对数据提供方而言,通过数据交易平台,可以找到很多个潜在的客户,同样也可以提升效率;二是解决了合规的问题,数据交易中心是强监管的运营模式,确保在平台上交易的数据都是合规合法的。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全国数据交易中心或者说数据交易所都属于地方性的,未来有没有可能建设全国性的交易所?

  卢勇:目前没有看到国家层面在设立数据交易所,还是各地在探索创新。其实,除政府公共数据有省域的概念外,其他商业数据并没有行政区域的概念。未来全国可能有多个数据交易所,可能会各有侧重。

  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该意见为我国数据交易带来哪些政策红利?一两年来,对数据交易业务推动的效果如何?

  卢勇:可以观察到的是,去年以来,更多的省份计划设立数据交易中心,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自从国家层面出台了顶层设计后,各省都计划落地新的数据要素市场。对已存在的数据交易中心,方向更明确,一是要加快公共数据的开放、二是加快社会数据的流通、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卢勇: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家发文即是要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我国率先提出数据要素这一概念,数据在赋能其他要素后,可以乘数倍的发展。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再是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是要靠新的模式,即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数字经济背后的支撑即是数据。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市场规模500亿元,可能还不止,未来的市场规模会比较大。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等地正在积极推动数据立法工作,就数据立法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卢勇:立法要解决数据权属的问题,在上位法没有明确定位前提下,地方立法着重从实操角度对数据的使用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等进行明确,这样有利于业务的开展,至于数据拥有权和人格权等较复杂的权属探索,留给未来去突破。

  证券时报记者:数据资产的评估有没有进展?

  卢勇:数据资产目前基本上当作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流通,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能要以资产的形式存在,这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业内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希望通过立法或通过新的要素市场研究来探索突破。数据要形成资产,可能需要通过交易和评估的方式来定价,具体怎么做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还没有真正落地。如果真正能确立资产化的话,可能连会计准则都要作相应的改变。

  证券时报记者:数据面临着确权、定价和交易的问题,在您看来,目前数据交易面临的问题包括哪些?

  卢勇:目前数据还是停留在流通阶段,相当于数据的一次使用,一家企业有数据的产品,另一家企业需要使用。未来数据要从产品过渡到资产,数据交易的层次更高了,目前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证券时报记者:就数据交易中心的探索来看,数据交易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卢勇:存在问题还是不少,比如数据资源本身的供应不足,需要数据的企业很多,但可能没有匹配的数据,或者有但相关企业不愿意拿出来;另外是更多数据交易仍在场外进行,未来希望看到更多的数据交易活动能在场内进行,提升数据作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力。

  上海在数据交易方面的探索居全国前列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数据交易中心2016年成立以来,目前数据交易开展的情况如何?当时成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卢勇:2015年起全国各地都设立数据交易中心,当时的目的是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上海当时的想法是“五位一体”的策略,以交易中心为核心,配套了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方面共同推动上海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五年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一直坚持用技术规则运营的方式,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目的是赋能企业通过数据的获取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以数据为支撑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目前,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流通峰值日流通量达1亿条,可以说上海在数据流通交易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在哪些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先行先试?

  卢勇: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商业市场的数据流通、跨区域的机构合作和数据互联、政府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应用。上海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本身属于数据资源的集聚地,利用这一优势,先从商业市场入手,2016年开展业务时,主要从商业市场,比如互联网的服务和营销、互联网的征信场景等两大领域发力。

  2016年成立,2017年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即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资质,通过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数据交易和要素市场的基础性的工作,包括首创数据的定义,提出六要素概念;制定数据流通交易规则,目前尚没有全国性数据交易规则,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在开展业务前通过基础研究了规则,比如什么是可以交易的数据产品、什么是禁止交易的数据产品等。

  数据交易的标的物不是证券交易的标准化产品,而是非标产品。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在开展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还致力于搭建数据交易的技术和规则的生态环境。成立以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主编6项国家标准,参与1项国家标准,主编5项企业标准,为数据合规流通奠定了基础保障。同时,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大数据样本库平台、国家大数据交易标准化试点等建设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此前携手16省市数据交易机构成立全国数据交易联盟,该联盟未来将推动哪些工作?

  卢勇:我们是想联合大家共同来推动商业市场的数据流通,公共数据的开放。上海在公共数据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前面,有些地方还在推动公共数据的共享工作,联盟将利用上海的规则和经验,推动全国公共数据的开放。目前,公共数据的开放还处在试点阶段,未来可能会探索授权运用模式,但不是简单的公共数据输出,而是基于公共数据加工后形成的数据产品或服务的授权运营。原始的公共数据是通过无条件和有条件的方式进行开放,开放之后的数据通过实质性加工、创造性劳动后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是可以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