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去年最高预亏27亿,弘元绿能首现年度亏损,欲亏本抛售硅料资产止损
自2023年归母净利润直降七成后,弘元绿能2024年继续“退坡”,预计利润由盈转亏。根据近日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告,弘元绿能出现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归母净利润最高预亏27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下产品跌价导致的盈利水平下滑。自2023年四季度起,弘元绿能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亏损。
证券之星弘元绿能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大规模扩产,规划的产能规模庞大,投资金额高达数百亿元。然而,公司在近期计划抛售硅料资产,一买一卖间浮亏超5500万元。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及亏损压力下,资产出售或成为弘元绿能重要的减亏手段。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弘元绿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5亿元至27亿元,对应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3.8亿元至25.8亿元。这是弘元绿能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对于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弘元绿能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所处光伏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受行业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相比于同期,公司产品价格下滑,销售收入有所下降,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去年前三季度,弘元绿能归母净利润亏损16.3亿元。根据业绩预告计算,公司去年Q4的亏损金额在8.7亿元至10.7亿元。
据了解,弘元绿能的前身是上机数控,从光伏切片设备行业起家,目前业务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工业硅与高纯晶硅、单晶硅片、高效电池和组件等,其中以硅片及硅棒为主营业务。自2022年起,弘元绿能在巩固高端装备和硅片生产业务领域竞争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新增的硅料、电池、组件业务产能于2023年下半年陆续投产,并于2024年上半年运行。
自2019年进一步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后,弘元绿能业绩迎来增长。2020-2022年,弘元绿能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5.31亿元、17.11亿元、30.33亿元。但2023年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多晶硅料价格下跌,影响单晶硅产品价格,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5.58%至7.41亿元。业绩骤降近乎抹去了202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导致其归母净利润回落到接近2020年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弘元绿能在2023年Q4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
证券之星2024年以来,硅片成为光伏产业链最受伤的环节,价格出现“腰斩”。聚焦市场主流N型硅片,182矩形、210R、210硅片年度均价降幅分别为50%、39%、56%。
在产品跌价影响下,弘元绿能持续“失血”。拆解单季度来看,2023年Q4至2024年Q3,弘元绿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8亿元、-1.41亿元、-10.16亿元、-4.72亿元。由业绩预告可看出,弘元绿能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亏损。
对于未来的经营策略,弘元绿能表示,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公司将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继续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市场。同时,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在各个业务板块均加强成本管控力度,提高生产及管理效率,多方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024年以来,光伏企业依旧面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局面。除一体化布局外,弘元绿能还在加码扩产。2024年4月,弘元绿能计划在包头市青山区投资55亿元建设规模为16GW的光伏电池项目。
加上2023年多个落地的项目,弘元绿能产业基地规划工业硅和硅料年产能分别为15万吨和10万吨,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年产能分别为75GW、45GW和35GW。据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统计,仅上述几个规划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就高达471亿元。
然而,持续五个季度的亏损也暴露出弘元绿能面临的严峻挑战。1月6日,弘元绿能一改扩张策略,公布了出售硅料资产的计划,或试图通过战略收缩来止损。
公告内容显示,弘元绿能拟将所持嘉兴仲平国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49.995%的财产份额以5亿元的价格全部转让给江苏锐昂思科技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弘元绿能将不再持有仲平国瑀财产份额。
证券之星弘元绿能于2021年5月以约5.55亿元的价格取得仲平国瑀股权,以保障单晶硅原材料供应及单晶硅生产项目的顺利投产。仲平国瑀的主要资产为间接持有的戈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硅料生产企业的部分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戈恩斯在2023年9月还被硅片巨头TCL中环以6.99亿元的价格出售。
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状态。根据InfoLinkConsulting公布的价格显示,自2022年8月至今,多晶硅致密料平均价格已从303元/kg降至39元/kg。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也使得仲平国瑀出现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仲平国瑀净利润亏损额为6.5亿元。仅从买卖价格来看,此次弘元绿能出售仲平国瑀浮亏超过5500万元。
弘元绿能表示,出售相关资产有助于公司减少后续亏损,回收资金,从而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2024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弘元绿能董事长杨建良曾表示,目前光伏产业链竞争较为充分,产品价格较低,行业整体承受盈利压力。但公司积极降低生产成本,各环节未有亏损显著高于同行业公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