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快讯

从微观到宏观、从主观投资到系统性投资

时间:2021-09-18 14:41 阅读:

  第一个阶段是2002到2008年,这个阶段是比较纯粹的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投资策略,中间也经历过非常开心的时间段。我是2002年博士毕业加入易方达基金的,2004年开始做投资,比较早挖掘了当时的几个大牛股。从2004到2006年的这个阶段,我管理的基金科汇连续3年累计业绩排名同类产品第一。到了2007年我出来做私募,当年也取得了翻倍的收益率。可以说最初的投资生涯比较顺利。

  到了2008年经历了投资生涯中第一个比较大的调整,那一年我躲过了6000到3500点的大跌,在3500点的时候挑选出了一批基本面很好的股票买进去,但是在3500到1664点的下跌过程中,这批最优质的公司在很短时间内腰斩,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2008年也成为我基金经理生涯第一个亏损的年份。

  第二个阶段是2009到2017年的上半年。经历了2008年的回撤后,我在2009年开始思考如何规避大的系统性风险。于是就开始关注宏观层面相关的因素,2010年从Prime Capital出来后自己创办了泓湖投资。从2011年开始,泓湖的投资就是在股票、商品期货、国债三个大的资产类别上,以宏观对冲的方式构建投资组合,相比第一阶段纯粹的自下而上选股票,拓展了投资范围。

  当时的投资逻辑,还是以基本面驱动,通过判断大类资产的中期趋势,将仓位相对集中配置在某一类资产上,这个策略在海外被称为主观性宏观策略(Discretionary Macro)。从2011到2015年,我们泓湖的宏观策略产品每年都取得正收益,产品投资业绩做得还不错,也连续三年获得了对冲基金行业的金牛奖,是泓湖比较闪光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也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事情。2016到2017年,我们产品发生了回撤,特别是在2017年。由于2016年政府做了供给侧改革,导致影响商品的因素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基本面供需,增加了新的变量,对我们的基本面投资框架带来了新挑战。我记得杭州开G20会议的时候,为了保证空气质量,华东地区的工地全部停工,这些影响都不是通过基本面研究能判断出来的。

  为了解决回撤,我当时阅读了大量的海外文献,发现海外的宏观策略体系在过去十几年有了明显的进化,从主观的宏观策略,进化成桥水为代表的系统性宏观(Systematic Macro)。这个体系把基本面研究和量化交易、风控等相结合,发挥基金经理基本面研究积累的认知和经验,同时发挥量化交易覆盖面广,不带有人性的弱点,以及风控更严格的优势。

  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下半年至今。我的投资框架转向到了系统性宏观策略,把基本面研究和量化交易手段结合在一起。

  您最早是自下而上做选股的,也挖掘到了当年最牛的两个成长股(茅台和苏宁),为什么成立泓湖投资后,又转向了宏观对冲?

  我们做过历史数据的回溯,发现A股作为一个高波动市场,一个大趋势的股价波动中只有30%来自盈利变化,70%来自估值的波动。既然估值波动决定了股价,那么什么决定了估值波动呢?就是宏观和市场结构的因素。 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之后,我发现如果只关注自下而上基本面选股,你是无法回避2008年、2015年下半年、2018年几次系统性的大幅下跌。而我们做私募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去回避系统性的风险。可以说,我们的投资目标,决定了我们在投资上必须关注宏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