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药生物企业热衷赴港上市
截至3月25日,随着瑞尔集团(14.38, 0.28, 1.99%)成功上市及祈福医疗向港交所递表,2022年以来,已经有3家医药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而目前正在排队的医药企业还有35家。
自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新增了第十八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来,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热情高涨。据记者梳理,2021年初至今,共有37家医药企业成功赴港上市,其中遵循第十八A章的公司就有21家。
例如云康集团就曾于2021年2月26日、2021年9月6日以及2022年3月21日三度向港交所递表。云康集团于2022年2月21日通过了港交所聆讯,后又递交了新的招股书。而与云康集团相似,在通过聆讯后,再次递表的医药企业还有贝达药业、亿腾医药、捍宇医疗、诺威健康等。
2021年,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赴港上市。不过,截至目前,微医的招股书已经失效,尚未二次提交招股书,而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东软熙康则在招股书失效后再度递交了招股书。此外,圆心科技于去年10月16日递交了招股书,但也面临着递交招股书即将期满6个月的情况。
此外,审核趋严也是医药企业频频递表的原因之一。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对记者介绍,企业赴港申请IPO时有两个步骤,首次提交资料后,港交所会进行问询等,并要求企业补充并修改资料,这一整套流程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没有完成的则会失效,需要重新递表。“由于此前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且医药行业泡沫明显,监管如今对IPO企业的审核明显收紧,或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上市的原因之一。”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赴港上市的医药企业中,有40%的企业股价出现了首日破发。其中北海康成、先瑞达医疗、心玮医疗上市首日跌幅均超20%,堃博医疗、创盛集团、兆科眼科上市首日股价跌幅均超10%。
贝康医疗去年2月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7.36港元/股。截至3月25日,贝康医疗收盘价为5.01港元/股,相比发行价,跌幅超过80%;此外,堃博医疗、兆科眼科、心通医疗、先瑞达医疗等上市公司的收盘价相比发行价跌了超70%。
有从业人士表示,医药企业股价破发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此前市场乐观预估了行业的发展前景,推高了估值。而在此基础上,也对当下医药企业的融资产生了影响。东方高圣常务副总经理瞿镕向记者表示,“目前很多临床后期的创新药公司融资节奏明显放缓,估值也不断下调,投资人愈发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