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一场全球车企停产“地震”正在到来
从东京到华盛顿,中方的出口管制在各国的企业董事会和政府层面引发强烈震动,官员们正紧急寻找有限的替代方案,担忧新车等产品的生产可能在今年夏末前陷入停滞。来自印度、日本和欧洲的外交官、汽车制造商及其他行业高管,正紧急寻求与中方官员会晤,以推动加快稀土磁铁的出口审批。
截至5月1日,欧洲镝价已自4月初以来上涨两倍,达到每公斤850美元。铽价则从每公斤965美元上涨至3000美元,累计涨幅超210%。
但显然,这场新政尚未有任何停止迹象。6月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相关问题提问时表示,中国依法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体现了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一贯立场。中方愿就此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出口管制沟通对话,促进便利合规贸易。
无不是在告诉众人,这一次调整并非权宜之计,中国正从过去单纯的“资源开采者”角色,向“战略守护者”和“产业引领者”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为了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正通过国防部的资金支持,推动 MP Materials 和莱纳斯等公司在美建设稀土加工设施;印度政府希望发展本土稀土磁体制造能力,目前正与多家企业进行磋商,计划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措施推动印度本土生产,以建立稀土磁体的长期储备。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长远之计难以解决眼前之急,尤其要追上中国在稀土精炼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绝非短期所能达成。
在这一“新常态”下,全球汽车制造商需制定一套多层次、长周期的复合应对方案,而非寻求单一的“灵丹妙药”。
当前,汽车制造商面临两大抉择。第一条便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扶持新的稀土精炼和永磁体生产能力。例如,3月17日,负责保障日本矿产和能源安全的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以及天然气公司岩谷产业表示,将对法国的一个稀土精炼项目投资1.1亿欧元,以实现稀土采购的多元化。
另外一个选择便是考虑在中国工厂生产电机,或将美国本土制造的电机运至中国进行磁铁组装。正如一家车企的供应链经理坦言:“如果你想从中国出口磁铁,会被拦下来。但如果你能证明磁铁已经被装配在中国制造的电机里,那就能顺利通关”。
当然,回归不使用稀土磁铁的老式电动机技术,或取消使用多个微型电机的高端功能,如可调节座椅和高端扬声器系统,也不失为一种方案。
业界广泛认同,中国对稀土政策的调整并非临时措施,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长远规划,意在重新塑造全球产业链的版图。在这一“新常态”下,全球汽车制造商需要制定多层次、长周期的复合应对方案。
事实上,想要摆脱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控制,各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早有准备。
早在2023年3月,特斯拉率先宣布下一代永磁电机将不再使用稀土材料。这之后的半年多里,业内企业布局无稀土电机的脚步不断加快。
举例来说,雷诺集团正致力于开发第三代无稀土电机“E7A”,目前该电机仍处于原型测试阶段,预计将于2027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也正计划开发新一代无稀土永磁电机;梅赛德斯下一代MMA EV的目标则是完全弃用重稀土。不仅如此,产业链相关企业亦在积极规划产品路线。
紧接着,日本企业Proterial成功研发出不依赖稀土元素钕的永磁电机,并预定在2035年前推向商用市场。采埃孚也开发出了一种零稀土无磁电机“2SM”。英国一家初创公司Advanced Electric Machines筹集到了2300万英镑,后续将用于不含稀土和铜的车用电机的扩产。据悉,这款电机实现了100%的可回收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跨国公司对无稀土电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彼时,追捧“无稀土”电机的核心原因相较于供应链安全更多仍在于高效且低价的特性。早些时候,极氪电驱电机开发专家徐津就提到,永磁同步电机中重稀土的成本占比较高,永磁体的成本约占电机总成本的30%,而重稀土材料的成本占永磁材料成本的30%~50%。也就是说,仅重稀土就占到单电机成本的10%~15%。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机磁钢的成本与功率密切相关,以最大功率170千瓦,扭矩310牛·米,转速16000转/分钟的磁钢来说,其成本大约是1000元的一个水平。
因此,减少稀土的使用量,或是寻找价格更为低廉的替代材料,已成为行业内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如今,叠加降本增效与供应链安全多重压力,全球相关汽车企业必须全面提速实现无稀土电机和无钴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也正因此,一家专注研发一种全新架构的无稀土轮毂电机技术的美国硅谷初创企业,在近日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与此同时,现有产品的回收利用也日益重要,Redwood Materials等公司正从废旧电池中回收稀土元素。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已有诸多努力,但目前市场上仍未出现成熟且大规模应用的无稀土电机,其能否真正取代现有技术,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稀土功能材料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稀土元素列入“21 世纪的战略元素”,进行战略储备和重点研究,我国也在等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稀土功能材料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予以重点发展。可以说,这不仅是车企之间的较量,更是国与国之间的又一个关键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