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冉科技

要闻

年底冲业绩?主动基金被动基金冰火两重天,基金经理花样“跨界”

时间:2024-11-15 12:50 阅读:

  2024年四季度已近过半,各家公募机构已进入年终业绩排名的冲刺阶段。

  作为基金最重要的年终大考,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A股自从9月24日以来,市场行情大爆发,截至11月7日,全A平均股价指数年内涨幅达到0.58%,首次以收盘点位实现年内正收益,基金重仓指数在11月7日收盘时统计的年内涨幅更是已经达到11.87%。不过,依然有不少基金的净值在面值以下,其中,还有不少净值不足0.5元的产品,既有成立3年左右的产品,也有超过10年甚至超过20年的产品。

  总体来看,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11日,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单位净值在0.6元以下的基金多达306只,另外,有2693只基金目前净值仍在面值1元以下。

  一边是A股市场强力反弹;另一边却是部分基金表现不佳,形成鲜明反差。最近几年行情惨淡以及一些抱团赛道瓦解等,都加速了一些高位建仓产品的净值下跌进程。从现有数据来看,2021年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在0.6元以下的产品中数量最多,但偏偏正是这个时间段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势头最汹涌,基金的投资热情最高涨。尤其是2021年新能源、光伏等板块涨幅巨大,当年的冠军基金也来自投资这些行业的产品。当时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也在向这些明星赛道靠拢,甚至有些明星经理旗下产品发行当天就结束募集,最终募集额接近100亿元的情况时有发生。

  回头来看,这一阶段发行的很多基金并没有高歌猛进,反而成为目前为止净值跌破面值,甚至在低于0.5元的产品中大量出现。

  这也彻底引发了广大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任危机,很多基金经理对最近两年宏观经济复苏以及政策的判断与市场存在偏差,基金经理团队整体投资经验浅,部分基金经理在能力圈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缺位,总体投资体验上甚至不如散户自己炒股,投资者对国内基金经理失望,在市场大涨的行情中,不少主动管理基金出现了规模下降的“奇景”。

  不仅是投资者,甚至公募业内人士也坦言:“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决定了这种经营模式,与规模挂钩的管理费收入势必会对机构的利润产生影响,而投资人的热情也有增加配置的需求,行情高点的判断其实很难。”

  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市场上涌现出众多明星基金经理,但仍不可否认的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回报往往无法持续跑赢市场。以往的丰厚管理费,尤其是管理公司在牛市中仍能稳定盈利,似乎已成往事。如今,投资者更倾向于关注于业绩真正和管理费之间的关联度。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管理人的“舒适区”正面临挑战,单靠过往的名声已无济于事。

  所以在今年的大反弹行情中,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时代落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选择ETF也就不足为奇了 。截止到2024年三季度公募,ETF市场规模已达到3.50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的规模同样令人瞩目,达到3.35万亿元。

  对比主动管理型基金,其实不难发现,ETF普遍具有较低的管理费率,投资者在费用上能节省不少。同时ETF的投资组合透明,投资者可随时掌握其本身的投资方向。这种特性尤其受到市场快速变动时寻求流动性的投资者青睐。部分ETF甚至支持T+0操作,增加了投资的灵活性。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而言,ETF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投资方式。无论是追求大盘的宽基ETF,还是专注特定行业的窄基ETF,投资者都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抵御个股投资中的风险。

  不过,基金经理们注定没有时间为主动管理基金时代的衰落而自怨自艾,随着公募机构年底的“排名大战”拉开序幕,每个从业者都不得不努力挣扎求生,寻找自己在管产品的“生路”。

  例如,某科技基金将投资目标设定为“重点投资于以科技和创新为动力和支撑、具有核心科技优势或创新优势的优质上市公司”,但其2023年半年报、2024年一季报显示,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基本都是红利标的,努力在市场低迷时保住自己的净值,但近期随着科技成长主题强势“霸榜”,疑似避险式“漂移”到红利资产的科技基金,已经全面回归主题赛道。。

  公募基金三季报显示,有主动产品及时调仓精准“上车”科技成长赛道;有曾经疑似避险式“漂移”到红利资产的科技主题产品,悄然回归了自己的主题赛道;也有名为“稳健”和“价值”的产品,出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科技成长个股;还有“低碳环保”基金重仓低空经济个股等“灵活”操作屡屡出现。

  随着科技成长赛道的火热,不少以“稳健”“价值”“稳盈”等命名的公募产品也跃跃欲试,其中不乏以“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大举配置科技成长股,收获了大幅超越基准的“亮眼”成绩。

  还有“低碳环保”主题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均为低空经济、飞行汽车相关标的。该基金三季报表示:“低碳环保选择低空经济作为投资方向,因为坚定认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承载了稳增长的重要功能。”

  可谓是众生百态,花样频出。

  但这这种大幅度的风格飘逸,究竟是基金经理的神来之笔,还是饮鸩止渴呢?

  带着所谓的专业团队,顶着所谓的专业头衔,却完全没有投资定力,什么热门投什么,什么涨得多买什么的策略,这样真的好吗?

  风格漂移可能导致基金短期内实现较好的业绩,但长期来看,会增加投资风险,频繁的风格漂移还可能影响基金业绩的稳定性和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曾经的科技基金为了求生选择了大量配置红利风格,结果市场反转后又错过了科技股的大反弹行情,紧急补救追回了科技股票,科技又已经见顶……一波操作下来,追涨[*]跌,基金净值的回本速度还不如科技指数ETF,既没有保住口碑,也没有守住风格。

  只能说,风格漂移与最大化投资者利益之间注定存在冲突,当基金经理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花式自救”,放弃专业性和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的时候,主动管理基金为什么会衰落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